熊斌在为学生讲解奥数题。(摄影/李威娜)在7月底结束的第54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上,中国队以208分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6名队员获得5枚金牌和1枚银牌。这是一次王者的回归。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队、美国队、俄罗斯队,一直是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舞台最强有力的冠军争夺者,每年总是轮流坐庄三甲。2008年后,中国连续四年荣登冠军宝座,但去年却意外被韩国赶超,屈居第二。今年终于反超韩国,再次摘得冠军。回看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参赛史,斩获冠军并不少见。但是在中国,至今还没有人荣获代表数学界最高荣誉、拥有数学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兹奖”。截至目前,一共只有两位华人获得过这个奖项,一位是从来自香港、目前在哈佛大学数学系任教的丘成桐,另一位是澳洲华裔数学家陶哲轩。当中国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入奥数班,把它当作开拓思维的捷径,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代表队总领队熊斌却认为:“在中国,只有5%的学生适合学习奥数。”熊斌,1988年就开始担任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代表队教练,从2004年开始多次担任中国代表队领队,培养出30多位奥数金牌获得者。“奥数的训练的确更容易培养出菲尔兹奖得主。菲尔兹奖每四年举办一次,每次评选出2到4名,一般获奖者都曾参加过奥数。”熊斌告诉记者。不过,他有些搞不明白:中国从1986年正式派队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目前为止,那些获奖选手哪里去了呢?熊斌从1988年就开始担任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代表队教练,从2004年开始多次担任中国代表队领队。(摄影/李威娜)“训练”出的奥数冠军每年六位奥数“国家队”选手的挑选,都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首先,熊斌等专家会从十万多名参加全国数学联赛的学生中挑选出1200名一等奖获得者,其中的300名脱颖而出者将进入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冬令营。通过进一步的测试,再精挑细选出60位进入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集训队,最终在这60位“种子选手”中产生6名学生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进入国家集训队的60名成员,都能保送进入重点大学。今年赶赴哥伦比亚圣玛尔塔参赛的两名上海学生,均已被保送至北京大学数学系。类似的选拔方式在国际上也十分普遍,如美国奥数代表队队员的选拔就要经过包括AMC(美国数学竞赛)、AIME(美国数学邀请赛)以及USAMO(美国数学奥林匹克)和TST(国家队选拔考试)等层层选拔。“奥数的赛前培训是有一定必要的。”熊斌称之为数学的“头脑风暴”。负责培训的老师都是国内外著名大学教授或中学骨干教师,除了为“种子选手”进行数学知识梳理外,他们还会传授有益的数学思想。“奥数选手需要在两天各4个半小时的比赛中完成6道题目,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数学思维上的启发显得非常重要。如果以‘应试’的思想来应对奥数的学习,只能事倍功半。”熊斌说。除了奥数国手充分的赛前训练之外,数学悟性是熊斌挑选学生的重要标准。今年在选拔最终的六位奥数国手时,熊斌顶着压力,进行了一次冒险。他再一次相中上海中学高三学生刘宇韬。一年前,当时就读高二的刘宇韬曾是熊斌最寄予厚望的选手,但在第53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比赛时因身体不适发挥失常,仅获铜牌。“当时比赛在阿根廷海滨城市马德普拉塔举行,因为时差的关系,我感觉刘宇韬明显水土不服,比赛结束后,他告诉我,第一天的最后一题他完全没有做出来。”熊斌回忆说。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为期两天的比赛中,学生每天需要完成一张由3道题组成的试卷,每题7分,答题时长4.5小时。让熊斌没有想到的是,今年刘宇韬重新参加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选拔,再次晋级“60人名单”,最终又与熊斌会面。“他的压力很大,想要重新考进国家队,竞争很激烈。最近几年,很少有人考两次。我也有压力,因为好多人跟我讲,怕他今年心理因素影响,压力更大,劝我不要用他了。我跟他说,去年的事我一点都不怪你,今年正常地考,只要考上,我一定带你出去。”熊斌说。在集训营,老师通常会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半小时至一小时,然后师生互相讨论解题方案。“我从刘宇韬讲述的解题方法中,看出他是一个推理能力很强,很有数学悟性的学生。”熊斌解释说,“真正数学学得好的人,不是学出来,而是悟出来的。通过学习,并模仿着做些练习,悟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