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早期农业的产生古代中国以农立国。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1.农业经济起源于原始采集狩猎经济,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⑴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早在七八千年前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形成了规模性的农耕经济。⑵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主(基本上是南稻北粟的格局),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粟,sù,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称“小米”;古代也泛称谷类。关于“五谷”,所指不一。《周礼·天官》:“以五味、五穀(谷)、五药养其病。”郑玄注:“五穀,麻、黍、稷、麦、豆也。”《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赵歧注:“五穀谓稻、黍、稷、麦、菽也。”《楚辞·大招》:“五穀六仞。”王逸注:“五穀,稻、稷、麦、豆、麻也。”《素问·藏气法时论》:“五穀为养。”王冰注:“谓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也。”《苏悉地羯啰经》卷中:“五穀谓大麦、小麦、稻穀、大豆、胡麻。”后以五谷为谷物的通称,不一定限于五种。]2.农业的地位: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果,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附:在夏王朝之前,中华大地存在一个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尽管这些古帝是由神话传说构成的,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个古史系统反映了我们祖先创造历史的轨迹,是我国从蒙昧时期进人文明时代的缩影。三皇五帝时代处于我国的新石器时代,人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进行生产劳动。原始农业进人锄耕阶段,北粟南稻,产量有很大提高,经济作物品种增多,饲养牲畜的品种和数量都较以前明显增加。手工业技术也有了提高,制陶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从大约五千年前开始,我国黄河、长江流域的一些氏族、部落先后从母系氏族进入到父系氏族公社时代,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表明原始社会已经处于解体阶段。人民:传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未耜,教导民众耕作,“神农能殖嘉谷”的传说反映了农业先行者进行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二、中国古代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1.刀耕火种(火耕):⑴含义: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用木制的耒耜、石斧、石锛除草;火种:焚烧杂草,形成木灰肥,就地挖坑下种。(人民)人们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直到西汉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水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⑵局限:土地耕种一两年后,地力下降,只能撂荒,另寻新地,人们经常迁徙。这种方式也严重破坏环境。(注:耒,lěi,是削尖的木棒,后发展为双尖的木叉;耜,sì,形状像现在的铲和锹,不开叉。耒耜的发明提高了耕作效率。)2.锄耕:⑴七八千年前耒耜的使用,标志我国农业进入了石器锄耕(或称耜耕)阶段。⑵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并不普遍;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诗经》描述“千藕其耕”(集体耕作)。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⑶土地的利用率提高,人们开始走向定居。3.铁犁牛耕: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耕作方式。⑴春秋战国出现:牛耕的出现是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岳麓)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石骨农具。(附:关于中国历史上何时开始使用铁农具,学界存在争论。但在春秋时期,铁器的制造是无可置疑的事实。从考古资料来看,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还不是很普遍;战国时期,冶铁业发展迅速,铁农具的使用已经相当普遍了。有资料说,我国用铁始于商代。个中说法都有待新的考古资料来证明。)⑵两汉时期改进和普及:西汉赵过推行过耦犁;后来(岳麓:西汉中期)出现可以翻土、碎土的犁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犁壁在使用时,可以把土按一定方向翻倒,并能同时完成翻土、灭茬、开沟、起垄等工序。)。东汉时出现较为轻便的一牛挽犁。[注:赵过,汉武帝时(前140~前87年)人。曾提倡代田法,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