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教学设计学段九年级学科化学学校镇江市外国语学校执教刘冉课题6.3物质的溶解性——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探究实验,理解溶解度的含义,了解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2.通过学习溶解度曲线,了解如何用溶解度曲线表示可溶性物质的溶解度,掌握溶解度曲线的用途;3.认识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控制变量”的思想和方法。利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搭建交流、讨论、展示的平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2.通过对不同物质溶解度的比较和外界条件对物质溶解度影响的分析,体会事物内外因关系和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3.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探究实验所带来的乐趣,感受科学的魅力。教材分析(含重、难点)《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是沪教版教材,第六章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以前面一课时学习的物质溶解性、溶解性的影响因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等知识为基础,搭建溶解度和溶解曲线的学习支架,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溶解度的概念,绘制溶解度曲线的同时发现溶解度曲线的用途。【重点】固体溶解度概念及溶解度曲线【难点】固体溶解度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应用教学方法、手段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支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分析归纳教学过程教学流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活动1观看视频,指出实验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实验设计,尝试提出方案中需满足的三个一定: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水一定状态(饱和)分组实验:依据课堂活动单上的实验要求,学生完成分组实验并填好视频:兴趣小组同学们设计探究食盐和蔗糖溶解性强弱的实验方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比较固体物质的溶解性1.展示操作步骤;2.测定水温;由视频引出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激发学生探究物质溶解性强弱的兴趣,培养设计方案的能力。分组实验粗略比较溶质的质量范围,资料活动2练习巩固过渡活动3实验记录。依据实验所得数据,得出结论:5℃时,食盐的溶解性<蔗糖的溶解性用资料信息验证分组实验结论,发现定量比较溶解性数据的相关含义,通过溶剂质量为100g的转化计算,尝试得出溶解度的定义。任务:寻找溶解度的四个要素依据溶解度的四要素解读表格数据的意义,发现数据中的隐藏信息(即:溶剂水100g和饱和状态)。共同解答判断对错指出错误理解溶解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发现固体物质溶解度与溶解性之间的关系。思考:溶解度和温度之间的关系?学生演示实验:(1)试管中装有两种不同的物质各5g,都加入10g水溶解、振荡,固体都不能完全溶解;(2)同时将两个试管浸入热水中,观察现象;3.留意学生的操作进程,及时提醒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资料展示:定量比较固体物质溶解性的资料信息中,由10g水过渡到100g水,强调为了研究方便,人为规定溶剂水的质量为100g,引导学生得出溶解度的定义。解读溶解度的四要素1.漫画:强化溶解度概念2.框架:搭建溶解度四要素的知识框架①条件②标准③状态④单位3.具体:20℃时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引导学生在答题中发现,四要素对与溶解度数据的不可或缺。在数轴上呈现二者关系:饱和溶液与温度和溶剂的质量有关,溶解度又规定溶剂的质量为100g,那么,溶解度和温度之间又有怎么的关系呢?观察温度对固体物质溶解度影响的实验现象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为形成溶解度概念做好铺垫。通过资料数据的定量比较,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概念的能力。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实现教学重点的突破,让学生在组内交流中强化概念。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通过具体溶解度数据意义的解读,增进对概念的理解。巩固概念对比呈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巧妙过渡,引出温度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演示实验引出温度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为溶解度曲线的引活动4联系生活1(3)再同时将两支试管浸入冷水中,观察现象。学生分小组绘制溶解度曲线:1.观察数据:尝试从数据中找出规律;2.任务:根据活动单所给数据,小组内任务分工,每人绘制一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3.活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