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情境之篙品荷叶之美——《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教学反思墩头镇中心小学刘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下册的一首儿童诗,诗歌以清丽明快的语言呈现了一幅动人的夏日荷塘图,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以“我想变”的句式结构全诗,展现了孩子们的美好遐想。读完这首小诗,自己也仿佛变得轻盈起来,我想孩子们一定会更喜欢。果不其然,小朋友边读边演,很快便进入了诗歌情境。一、角色扮演,情景交融基于文本特点,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和角色扮演的教学策略,辅以迁移学习、读写结合等来指导孩子们反复诵读,读中品味,以读促悟。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音乐渲染情境、画面再现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的模式下,我充分营造出诗文优美的意境,尊重学生的真实感受和个性化解读,使其大胆地展开想象,分别化身为雨滴、鱼儿、蝴蝶和蝈蝈,让他们用心灵去享受美,用语言去表现美。在品味“我想变成透明的雨滴,睡在一片绿叶上”时,我细心挖掘了文本插图这一课程资源,引导孩子们欣赏透明的雨滴图,说说它那可爱的样子。紧接着便出示绿叶儿雨滴图,随着音乐符号的流动,以及师者的娓娓道来,孩子们早已进行角色置换,成了那舒服地睡在摇篮里的小雨滴——有的说:“太舒服了!”有的说:“我做了一个香甜的美梦!”有的说:“真幸福呀,我都不想睁开眼睛了!”在移情体验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反复地朗读品味,用心灵拥抱语言,想必字里行间的快乐和悠闲已经不言而喻了……二、从扶到放,迁移自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标中强调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通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我给孩子们总结出了边想象画面边朗读诗歌的学习方法,并要求学生尝试运用相同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彼此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所想,再各自选定角色,进行分角色朗读。在全班交流的时候,孩子们精彩丰富的想象力使课堂惊喜连连。有翩翩起舞的蝴蝶姑娘跟花儿之间的对话,有了不起的歌唱家蝈蝈先生和他的翻译之间的故事,也有手舞足蹈、在花丛中来回穿梭的“蝴蝶小子”……想象的翅膀缓缓张开来了,孩子们的天空也就愈发开阔,由扶到放,放手的不仅是课堂教学模式,更是孩子的思维模式。三、读写结合,情理兼得“为什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让学生高高地举起一只手臂这柄大伞,也来当一回荷叶,并在此过程中描绘创设出各种烈日当空、狂风暴雨、电闪雷鸣的恶劣环境,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荷叶之累。而在体验到雨点、小鱼因为荷叶而快乐之后,再次回到“累不累”的话题上来深入思考,孩子们会发现不一样的惊喜。末尾的省略号更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句式训练:“——来了,在荷叶——。”这一句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而且还帮助他们积累了语言,生动了教学,更进一步地点到了诗歌的题眼。这么多的小动物喜欢荷叶是因为荷叶给它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所以是作者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的主要原因。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设计,却能让学生从“累与不累”的深度思考中获得理趣,从诗情画意的情趣中、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去感悟理趣,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了诗歌的主旨,让荷叶之美上升了一个梯度,真可谓言意共生,情理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