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主要来自家庭、学校、社会、自身等因素影响。针对学生心理障碍,可以通过四个方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二、重视心理健康的“维生素”;三、建立友好合作的人际关系;四、善于调节自身的情绪。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在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但在中小学中,却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常,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心理障碍及疾病的成因大都有以下四个方面:a、家庭方面。一方面,不少家庭不懂得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帮助、关心、教育孩子,甚至连平等对待孩子也做不到。另一方面,大多数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期望值过高,限制其学习生活中的自由,扼杀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的家长不能接受孩子在学习中的失败,不注意方式地指责、羞辱孩子,给孩子加大了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独生子女增多,孩子们常常成为家庭中心,由于家长过分的溺爱娇惯或家长的期望值太高,望子成龙,达不到即简单粗暴的打骂等等,这些违背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教育造成他们的心理变态。b、学校方面。对于中学生来说,来自学业方面的压力也许是最大的,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应试教育"主宰、"高考指挥棒"统揽一切、"分数"第一、课业负担过重,少数教师歧视、羞辱差生,以及同学间的"不健康竞争"等,势必对学生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网"。C、社会方面。一是经济转型期贫富差距的拉大,待业和下岗与腐败和暴富和反差的心理平衡,容易酿成社会问题。二是近年来腐朽思想文化和西方颓废生活方式的影响,如各种地下色情刊物、黄色、淫秽的音像制品泛滥,给涉世不深、有朦胧的性意识又缺乏理智的中小学生以巨大冲击和影响,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d、自我因素。青少年正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重要时期,是人生当中最短暂的时期,也是最富有特色的时期。生理心理发生较大变化;充满着矛盾,是多事之期。生理心理不平衡,内部外部充满着矛盾。对众多的心理冲突,一部分青少年不善于自我调节和宣泄,又有"闭锁性"的一方面,不愿意找别人调节,也容易造成心理疾病为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教育工作者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学生群体建设的指导者,也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疏导者。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心理疏导,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心理治疗的主要手段是言语交流疏导,就是不打针、不吃药通过一番谈话,改变人的情绪,然后再通过情绪影响和改变一些身体状态,便可起到治疗的作用。为谈好话,首先要详细了解“病人”的起病经过、临床表现、个性特征和心理矛盾、家庭状况、同学关系等,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解释、鼓励、帮助和指导。虽然我们教师在讲话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但在运用谈话法进行心理疏导时应运用心理学、卫生学等知识,并注意以下几点:①态度要诚恳、温和、亲切,使学生从谈话者的态度与口气中感到可信,获得支持,树立信心。②对于学生反复而冗长的诉说,要有耐心,并适当的给予引导,不能有任何讨厌和不耐烦的表现,如不时地看表或打断对方谈话或向别处张望等。③对学生所谈的内心隐私或问题,必须绝对保证保密;对于学生所谈的尚未弄清楚的情况和问题,情绪反应不能太积极,也不能太冷淡,保持情绪的平衡与态度的中立。因为学生常常会用许多方式来试探进行疏导教师的反应、态度。④进行心理疏导不能操之过急,要有反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