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放大镜”,以读练写——《三亚落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江苏孙盛【教材、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三亚落日》是一篇笔触细腻,感情真挚的写景美文。作者对落日过程的描写,层次清楚,想象丰富,行文优美,读上去琅琅上口,让人情不自禁地漫步于绵延不绝的画卷之中。因此,这篇文章不仅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而且还是非常好的写景的例文。2.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经学过许多写景文章,具有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能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体特点。3.教学重、难点。依据本文描写日落的写法,进行读写迁移,引导学生学习这一类写景文章的表达顺序和表达方法。【教学目标】1.读第3、4自然段,探究三亚落日的过程,学习作者的写法。2.用所学方法练写一处自然画面。【设计理念】1.确立学生主体意识,根据学情组织教学。2.依据教材特点,组织教学,巧妙迁移,适度拓展。3.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写作,激发学生观察和写作的兴趣。【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今天,老师有一件小礼物想送给大家。猜猜看,是什么?出示实物放大镜。在生活和学习中,用过放大镜吗?看来,大家在科学课上都喜欢使用放大镜,想知道在语文课上怎么使用放大镜吗?我就教一个用放大镜学语文的方法给大家,好吗?2.上节课,我们欣赏了三亚的迷人风光。这节课,我们要带着放大镜继续学习,主要学习任务是:读第3、4自然段,探究三亚落日的过程,学习作者的写法;然后再用学到的方法写一处自然画面。【设计意图】出示放大镜,首先是为了激趣,其二也是为了交代整节课的教学目标,即教给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景物的方法。二、对比阅读,探究写法1.师:快速浏览课文3、4自然段,请同学们结合生活中的观察经验和作者的描写,说一说“三亚落日”的过程。预设:学生能读出“下沉-停住-入了水”这三个过程,但是“西斜”“收敛光芒”“悬”这三个过程有难度,需要教师引导。(交流并板书):西斜-收敛光芒-悬-下沉-停住-入了水2.讨论:夕阳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其实也在渐渐变化着,作者是怎么观察这么仔细的呢?(出示放大镜)师:刚才我们用放大镜,定格落日的几个瞬间,放慢镜头,看清了夕阳滑落的过程,这一点很重要,特别值得学习。【设计意图】对于三亚落日的过程,大部分学生通过自读能发现“下沉-停住-入了水”这三个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通过师生合作读句子,品读关键词继续发现“西斜”“收敛光芒”“悬”这三个过程。当落日的整个过程出现在黑板上时,教师再次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怎么观察得这么仔细呢?”,学生对“放大镜”作用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了。3.出示概落日过程的四句话:活跃了一天的太阳,已经偏西。夕阳渐渐收敛了光芒,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只见它慢慢地下沉,刚一挨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入了水。师:如果这样写,能把三亚落日滑落的过程写清楚吗?(学生:能)但是,这样的三亚落日还富有诗意吗?学生谈感受。4.师:作者是怎样写的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对比阅读,探究作者的写法。5.初步交流。师:你发现了作者是怎么写的?预设1:学生交流到比喻中的任何一句。先探究比喻的好处,再读一读。预设2:作者在文章中把落日当作孩子来写,可见——?(喜欢孩子,落日像你们一样可爱!)【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对比喻、拟人的写法已经非常熟悉,可以自读自悟,自由交流。这时候,教师要放手让学生交流。6.深度交流。作者根据自己的观察,分别把落日比作了“快乐的孩童”、“大红灯笼”、“跳水员”,这三个比喻的顺序可以调换吗?【设计意图】虽然六年级的学生对比喻、拟人的写法已经非常熟悉,但是他们对比喻、拟人的准确使用和为什么作者用得这么准确,通过自学是学不会的,这恰恰是学生的“兴趣点”和“增长点”。因此,我在此设计了“这三个比喻的顺序可以调换吗?”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继而顺势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正是用了“放大镜”进行观察,发现了落日细微的变化,所以他的比喻才会用得恰如其分。7.师:我们欣赏三亚落日的同时,不要忘了大海,你看(出示)指名读。为什么要写大海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衬托)师:三亚那一望无际,碧波荡漾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