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纲: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1.1.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三个重要阶段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三个重要阶段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成立(1840—1911—1949年)2)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3)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以来)2.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内容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更新3.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物质生活——服饰、饮食、居住、社会习俗——婚姻丧葬、剪辫易服、社交礼仪等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物质生活(一)服饰的变迁1.演变历程①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成立: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以文治国义礼耻廉三民主义女装满清旗袍改良旗袍民国学生装《北大钟声》《北大钟声》阶段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服饰并存②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60年代中期:布拉吉列宁装连衣裙50年代的时尚——列宁装20世纪60中期—70年代末:干部服军装60和70年代蓝黑装阶段特征: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蓝、绿、黑、白成为主要颜色。③改革开放以来:阶段特征: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2.变迁的特点:①逐渐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②近代服饰变化同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潮的变化密切相关③近代中西服装并存,体现了两种不同文化的激烈碰撞与融合南方饮食北方饮食传统饮食(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粤菜是以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菜为代表而形成的。粤菜的用料达数千种。1.四大菜系鲁菜:咸、鲜、脆嫩,风味独特、制作精细,用料广泛、选料讲究、刀工精细,注重用汤,精于制汤,尤其讲究“清汤”、“奶汤”的调制川菜讲究色、香、味、形、器、兼有南北之长。形成麻辣、红油、糊拉、豆瓣、怪味鱼香、家常等十分丰富的特殊味型。淮扬菜以沿江、沿淮、徽州三地区的地方菜为代表构成。选料精细、工艺精湛、造型精美、在造型方面,注重色彩器皿的有机结合,展现出精美的艺术性;可谓淮扬品味一枝独秀。2.西餐的传入改革开放后的饮食(三)居住建筑的演进北方四合院1.传统民居南方“排屋”南方“排屋”江南民居2.西式建筑在华的出现上海早期洋房中西合璧的建筑——上海石库门20世纪60-70年代简洁的家居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政策。近十多年来,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二、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迁1.表现:1)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洋务运动:揭开序幕;维新运动:主张但未付诸实施;辛亥革命:带有反清色彩,民国后颁布法令,全国实施2)婚姻习俗的变化父母包办,媒妁之言1900年蔡元培征婚启事第一是要不缠足的女性第二是要识字读书、通文墨的;第三,一夫一妻,不娶妾;第四,如果丈夫先死,妻子可以改嫁;第五,意见不合可以离婚。主张婚姻自由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婚照清末传统婚礼3)社会礼节的变革三、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1)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特征2)带有明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3)发展不平衡空间上:主体阶层:习俗本身各类的变化不平衡(服饰的变化大于居住、饮食的变化)近代社会生活变化较显著的是在城市和沿海地区,农村和内地变化缓慢市民阶层接受新事物较快,农民接受较慢近代习俗变化小于同期政治和经济等制度的变化2.影响:1)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2)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中国社会殖民化的色彩四、近代以来影响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原因1.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生活方式和习俗的传入和影响2.与外国人联系密切的买办、富商、洋行职员、留学生等的仿效,开风气之先3.进步人士的鼓吹与提倡4.政府的政策以及不同时期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5.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根本原因在于近代西方文明的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