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工作涉及每一个家庭,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教育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教育公平,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达小康的核心问题之一。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课题研究,对推进我县和谐社会建设,推动我县教育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一、我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及成绩近年来,我县教育行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教育方面的方针政策,努力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采取各种措施,缩小义务教育发展中的差距,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抓好农村基础教育工程项目建设通过近几年来实施危改工程,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工程项目建设力度,我县基本做到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制,偏远、薄弱地区的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促进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县有校舍建筑面积578305平方米(小学生均25.61平方;初中生均20.44平方米),其中教室372711平方米,学生宿舍119134平方米,学生食堂24720平方米,厕所12197平方米,公共生活用房3088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43920平方米,风雨操场2535平方米。(二)抓好招生工作我县教育行政部门在近年的招生工作中,都能认真贯彻落实“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工作方针,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上,有效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在每年的招生工作中,我们主要抓好以下方面的工作:1.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坚决贯彻执行“免试、划片、就近”原则,严格按照镇(乡)人民政府以及教育局划定的生源区域招生,严格控制班额人数,一般情况下每班不超过56人。2.严格控制借读生人数。对少数有特殊要求的学生、家长,须由学生父母或其监护人向招生学校提出书面申请,由招生学校提出录取意见,报县教育局审批,经批准后方可跨镇(乡)跨地段借读,从而有效遏制了择校借读势头,保证了各初中学校生源基本上都处在同一水平线上。3.简化农民工子女入学手续,保证农民工子女都能得到合理安排。我县的做法是:小学阶段由其家长向中心校申请,由中心校安排到相对就近的学校就读;初中由县教育局负责安排,只要家长持暂住证到教育局基教股要求安排其子女就读,都保证其子女有地方接收,并免收借读费。4.为了体现教育公平性原则,坚持面向全体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教育机会,鼓励小学毕业生就近升入初中就读,遏制初中择校借读的现象,促使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近年我县将宾阳中学、宾阳高中这两所自治区示范性高中指令性招生计划的20%左右名额定向分配到全县各初中学校,对薄弱、边远学校进行适当倾斜,使每所初中都有学生到重点高中就读,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三)优化师资、仪器配置为加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城乡师资配置,近年来,我县始终加强教师培训工作,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开展各类教师培训班。同时,按要求选派教师参加上级主管部门安排的骨干教师培训。目前,我县教师培训已形成省级培训——市级培训——县级培训——校本培训四级培训网络,其中,以县级培训为主,逐步建立了“教、培、研”相结合的教师继续体系,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已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此外,我县每年安排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都能坚持面向基层,面向薄弱学校,保证了基层学校都得到教师的补充。除此之外,县教育局每年都从县城及较大的学校中选调部分骨干教师、领导对边远、薄弱的学校进行支教,积极开展送教下乡、互结对子城乡交流等活动,这些措施都极大提高了边远、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较为有效地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在教学仪器安排发放方面,我县能统筹兼顾,面向各类各级学校,对边远地区的薄弱学校做到一视同仁。目前,全县生均教学仪器达标率情况为:2007年城镇小学达标率为57.5%,农村小学达标率为42.9%,差距达14.6%;城镇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