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乐理知识的兴趣在小学各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厌学乐理的现象相当普遍的。其表现为:教师教唱歌曲时,学生情绪高昂,密切配合,声音洪亮,而教师讲乐理知识时学生则变的兴趣索然,精神不集中,所以音乐教师必须讲究课堂教学艺术,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使枯燥乏味,难记的音乐知识变为玩,动,说,唱的教学过程。在这几年的音乐教学中,本人适应学生心理,按照玩玩——乐乐的要求,帮助学生学好乐理知识。下面我以新授小学音乐课中的一些乐理知识为例,讲一讲我的做法。一、玩玩说说学好休止符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简谱中的休止符的认识,只保留在数字"0"的阶段。我利用他们喜欢说儿歌这一特点,为休止符量身订做了一首小儿歌:我是一个大鸭蛋,肚子空空没吃饭,要是你们碰上我,一律停下不许唱。这首简单又形象的小歌谣让学生朗朗上口,让学生在玩乐中初步认识了休止符,并理解了休止符的意义。在四分休止符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好动,好表现的特点让他们在游戏中了解四个休止符的时值。我让几位同学手持标有简单音符的卡片:1,3,5,2,中间夹有几个四分休止符。游戏规则是:拿到音符卡片的学生大声唱出手中卡片上的音,而拿到四人休止符的学生则不出声,往下一蹲表示停止。我要求学生拍打节奏时,遇到休止符用双手握拳来表示,在拍拍玩玩中掌握了它的时值。二、排排练练掌握十六音符音乐节奏的教学如果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一遍遍带着读的方式,教学效果甚微,我在教学中,总是以旧知识为出发点,在有趣的练习中,引导学生一步步向新知识迈进,让学生掌握新知识,让他们在欣赏的欢笑中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成功者。在二年级十六音符的节奏教学中,刚一上课,我就先教学生边拍手边学儿歌,儿歌的绝大部分节奏都是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组合,但十六音符也在其中穿插,儿歌是这样的:XXX‖XXX‖XXXX‖XXX‖小哥哥小弟弟每天放学做游戏XXXXX‖XXXXX‖XXXX‖XXX‖咕噜咕噜锤咕噜咕噜叉哥哥弟弟笑哈哈。学生一会儿就学会了,兴致特别高。这时我让每组同学用卡片排出这首儿歌的节奏,同学们排到第三句都说不会排,着急地问:"老师,能不能用一种音符表示这样的节奏的?"此时出示十六分音符,问题迎刃而解。我接着又说:"你们刚才很好地排出了儿歌的节奏,但你们知道十六音符和八分音符,以及四分音符之间的关系吗?请各学习小组讨论一下。"于是各小组边读边说。老师到各小组听取意见,了解情况。就这样,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较好地掌握了知识。三、想想动动记牢力度句号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我充分通过"动"帮助学生想象音乐形象,通过表演展示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从而通过感知和体验,上升到理性别反馈出来。在教唱<小猫钓鱼>这课中有三个力度句号:P,MP。F。如果单和学生讲解:这是力度句号弱,中弱,强,标有弱记号的小节,演唱时声音小些,标有强记号的小节,演唱时声音大些。显然这种教法,不仅让学声索然无味,更无法真正掌握这些乐理知识。我让学生们联想自己捉蜻蜓或其他小动物时的情形,很快就有男生自告奋勇上台表演,其他同学也跃跃欲试。只见他蹑手蹑脚地,猫着腰,突地一扑。他的表现充分演绎了P-MP-F这三个力度句号的变化,也赢得了大家的掌声,我趁机结合歌词讲解这三个力度句号在这几小节的作用,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来延长歌曲。学生从身体的动作明白,掌握了这些力度句号,唱起歌来更为形象,生动。可谓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四、听听走走了解进行曲兴趣是音乐欣赏的前提,以动作带动听觉欣赏,使学生的思维在动作的支配下处于兴奋状态,从而更积极地思考欣赏中所提出的问题,有助于让学生对知识由浅入深地认识。在欣赏<进行曲>这一课时,我没有设问,也没有讲解这一概念,而是找了各种不同题材的进行曲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费加罗婚礼进行曲>,<土耳其进行曲>等。我让学生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那催人奋进的歌声,用整齐划一的步伐绕教师走一圈。听<费加罗婚礼进行曲>时想象自己参加婚礼为新人祝福,看着新人步入教堂的情形。而欢快的<土耳其进行曲>让学生们自发地,兴致勃勃地随着音乐踏步。我在这时出示填空题:进行曲是一种()的曲子。我适当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