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身体验,实践参与品德形成空间丹阳市新桥中心小学王妍(一)背景本案例呈现的始发因素:(1)品德课堂“合作学习”的实施与运用的宽泛性使得我们加深了理解却总是只能趋于流行。(2)“品德”与“社会”结合的内涵还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有效发挥,还不能使学生切身感受、参与并享受生活的乐趣。(二)课例单元题目:第二单元快乐的学校生活课题:让我们学会合作学生实态: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合作”总是似懂非懂,操作中仅仅局限在友好相处、互相帮助、不争吵等低层次上,对于为什么要合作、如何合作、分工与合作的关系方面认识还不够,“合作”以后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在认知上比较模糊。本课的教学目标:1、体验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2、认识合作的条件;3、具有初步的合作意识;4、在活动中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课例结构记录:一、体验合作的重要性:1、车流量的统计:要求一分钟统计经过学校门口五种车辆各有多少?(录相)(1)有多少人统计出来了?把五种车辆各有多少全部记录下来?(2)为什么没有完成?找原因(一个人的力量不够)。(3)再次统计:你打算怎么做?(合作)(4)学生自己寻找合作伙伴,自由组合(三人、四人、五人……)2、寻找原因:为什么第一次没有完成?第二次完成了?3、师生共同总结:(1)合作要有分工;(2)合作质量与合作的人数有关;(3)合作质量与合作伙伴的个性有关。二、认识合作的条件1、在学校生活中的合作:回忆在学校的各项生活中,有哪些事情需要合作完成的?2、了解社会生活中的所必需的合作的工作。3、根据已有的经验及在统计车流量时所进行合作的体会,初步认识合作的条件——合作成功的条件及不成功的原因。三、再次合作,体验快乐1、根据校本实际,进行合作合作设计:(1)学校的大门(在改建)(2)学校即将修建的科技楼2、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合作伙伴进行分工与合作3、汇报小结:合作的过程及心理感受(合作愉悦心情)4、师生共同小结:记住合作成功的条件,避免不成功中所出现的问题,祝大家在今后合作中取得成功。(三)思考课例评析:1、思维调动,自主学习两次车流量的统计,使第一次与第二次产生了鲜明的对比,领悟没有合作与有合作的不同,体会感受合作的重要性,即让他们了解有的工作只能靠合作来完成。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火山状态,这是个体能力魅力显现的最佳呈示。2、切身体验,信息互汇通过自由组合,自己选择合作伙伴,本课中出现了2人、3人、4人、5人……的合作小组,但合作的效果却不同,有的合作很成功,有的合作并不成功,学生在自己的体验中就可以找到合作成功的条件与合作不成功的原因,也从中学会了合作的方法,懂得怎样协调、如何分工及配合等。有方法可循,“合作”才能不仅生成,更是灵活驾驭。3、实践参与,活化意义(1)车流量的统计(2)学校大门、科技楼的设计形成了学生积极实践的生活态度,关注了学生实际的生存能力,他们的思考有了价值体现,事实表明,学生实践参与下的设计方式多种,讨论中补偏救弊,思维的锋芒毕露,他们的设计观点在不断地在对话、在交锋、在碰撞、在融合……4、综合课程,开发资源一分钟车流量的统计,即一分钟统计学校门口五种车辆各有多少来进行分工合作,运用统计、交际等手段综合知识,使知识的实践过程展示了它活用的本质特性。课例实践的点性感悟与反思:(1)品德与社会生活的外延等于生活本身。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的观点无疑是一个契合。品德问题的产生来自于生活,反作用于生活才是目标所在。(2)课外学习资源的筛选、甄别、开发、再生与互生,成为品德教育的一大辐射点。少先队的“雏鹰争章活动”与之亦可进行有效的结合,开发出相关的互化源点。(3)在品德活动中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是品德教育无形落实扎根的情感激励。这一点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似乎多被忽视,孩子几乎在毫无情感激素的“真空”的努力下按老师的思路去感觉品德,品德失去了活力。而本教学实践给我们带来的深思是:活动与成功的体验可以使品德更好地焕发生机。(4)生命因成长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