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赏析》说课海门市东洲国际学校陈铁梅《清明上河图》,一幅以精致的工笔手法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的绝世画卷。它的声名早已通过电视、网络根植于孩子们的心中,但是它的作者是谁?为什么画这幅作品?画了些什么?等等的细节问题常常使孩子们如坠云雾。揭开谜团,帮助孩子们走进它,更近距离地走近它。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本课学习,对《清明上河图》的作者、表现主题及其背景作较深入地了解。(2)通过比较,了解中国古代绘画的透视方法:散点透视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古画修复”、细节研讨、整体感知等教学活动,掌握欣赏中国古代绘画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明白“艺术是生活的一面镜子”、“享受艺术就是在享受生活”的道理。二、教学重点1.掌握中国古代绘画的欣赏方法。2.从《清明上河图》的细节研讨中了解北宋的风土人情。三、教学难点中国古代绘画的透视方法:散点透视法四、教学思想1.内化与提升事实上,关于《清明上河图》的知识在网络上比比皆是,但却没有成功地内化为孩子们的知识结构,提升为孩子们的审美需求,这是为什么?因为这些文字的笼统性和概括性,远没有以一种细节和生动扣动孩子们的心田。而孩子们的心智特点就是通过具体的内容形式为强化剂,将知识烙印在脑海深处,成为审美文化结构。为此,教学中引导孩子细细观察能帮助孩子们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和喜欢“发现细微之处的有趣现象”思维特点的引导下,去发现、探索、思考。2.任务与目的任何漫无目的的学习都毫无意义和价值。任务驱动是有效的学习方法。所以安排孩子们细节研究时,围绕目的分组研究。这些任务越是具体,越有针对性,实践操作的可能性越大,效果越佳。分组按着一定主题的研究必将帮助孩子作出追求成功的反应模式,从而有效提高认知积极性。3.游戏与合作毋庸置疑,游戏活动是顺应孩子天性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基于群体行为的相互启迪,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以此收获广博的知识、同伴间的真挚沟通所以,本节课设置了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在管理学中称之为零和游戏,是指“一项游戏中,游戏者有输有赢,一方所赢正是另一方所输,游戏的总成绩永远为零,零和游戏原理之所以广受关注,主要是因为人们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能发现与零和游戏类似的局面,胜利者的光荣后面往往隐藏着失败者的辛酸和苦涩。”当“学会学习”中最为精华的部分“合作学习”成为新课程改革中重要的学习方式,得到普遍认同并付诸实施的时候,零和游戏的悲观成分逐渐被双赢观念所取代。于是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理念,引导孩子认识到,只有通过有效合作,才能借用别人的知识丰盈自己的知识,用自己的知识填补他人的知识,然后通过相互促动、交融,生成更为全面更为丰富的知识,扩容双方的知识层面,从而达成互惠共赢的格局。当然,合作学习,走向双赢,尤其需要双方真诚合作的精神和勇气,本节课中,不难看出孩子们位置做出的努力。4.研究与思考“此画如果不用长卷的形式而采用方形的形式好不好?为什么?”这是本节课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为这是了解作者创作意图、作品深刻内涵的重要理论分析,既是作品全部细节的逻辑分析,也是作品所有内涵的理论提升,所以,这一问题的分析是否到位决定了孩子们的审美高度。事实上,孩子们颇有学术研究的味道。他们认为此画不能采用方形画面而只能以长卷的形式表现,理由有五,第一,此画表现的内容从汴梁城外一直画到城内,浩浩荡荡,洋洋千里,方形形式容纳不了如此富有震撼力的内容,这就所谓“内容决定形式”;第二,作者张择端创作此画的目的是要人们了解京城的繁荣,是以一个“导游”的身份出现的,这样长卷的布局就可以让“参观者”似乎真的随画卷边走边看,完全模拟出了“旅游”的格局;第三,本长卷是以汴河为主要场景,汴河的河流方向以及交通枢纽等特点,也只有长卷才能得以体现。第四,所谓风俗画,就是要将当时各种各样的人们生活习性一一呈现,那么,长卷形式比方形结构更便于铺展。第五,这幅画像一首歌,一幕戏,跌宕起伏,潮起潮落,方形构图相对于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