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镇江市孔家巷小学朱凯邮编:2120021.【课题】苏教版数学第四册《分米和毫米》2.【教材简介】《分米和毫米》是在学生已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及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和几何知识打下基础。3.【目标预设】(1)知识与技能:在实践活动中感知用分米和毫米作单位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理解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关系。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并且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2)解决的问题: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的进率,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3)情感与态度: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义和价值。4.【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概念。学生对物体的估测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5.【设计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开放式的学习环节,给学生充分自学、探索、发挥想象的空间,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6.【教学思路】(1)创设童话情境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童话情境,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2)改变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3)多样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生活中让学生感受数学,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同桌合作交流的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体验数学的乐趣。(4)注重教材的优化。教材是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众多教育专家花费大量心血编写而成的,我们理当尊重教材,但一方面,教材不是课程的全部,另一方面,运用教材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对本班学生的适用性。所以,实际教学时,要对教材进行必要的优化。7.【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教师讲述大象、小老鼠、小蚂蚁比身高的童话小故事,由故事引出问题:小蚂蚁说自己的身高是7厘米,对吗?(学生回答)(二)认识毫米1、师:让我们请出测量工具——直尺先生来帮忙。(课件演示)2、师提问:你发现什么呀?(指名学生回答)3、学生数一数,说一说,蚂蚁身高占了7小格。4、师:小朋友们真不简单,发现蚂蚁的身高不到1厘米,想到了数1厘米中间这样的小格,(指着格子)得出蚂蚁的高是7个小格。其实,直尺上这1厘米中间每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毫米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个比较小的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mm表示。(板书:毫米mm)5、师:现在我们可以赶紧告诉小蚂蚁它的身高是(生答:7毫米)。知道了自己的身高,小蚂蚁给大家发来了感谢信。6、数一数:师:你知道1厘米是多少毫米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介绍一下你的方法。(指名学生回答)学生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师:1小格是1毫米,10小格就是10毫米。全班数一数(课件演示)。师:我们发现1厘米就等于?(学生口答: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生齐读,再反过来读。追问:2厘米等于几毫米?3厘米等于几毫米?5厘米呢?7、量一量师:现在让我们动动手,测量5角硬币的厚度。(课件出示同桌合作测量要求)同桌按要求开始活动。全班汇报:大约是1毫米。8、找一找师:测量真准确。除了5角硬币,刚才我们用的学生尺,居民身份证,超市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