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开心怡人的数学课堂一、案例背景从教了二十多年初中数学的我现在踏上了小学教学讲台,起初的担心和害怕想不到这么快就来了。加法是一种常用的计算方法,也是基础的基础。学好这一课,对以后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我原以为这是非常简单的问题,那要40分钟的时间去讲解呢。于是像对待初中的学生一样,提示一下马上让他们练习。哎呀,不做不知道,一做吓一跳,这边说我不会,那边说怎么做呀?我顿时蒙了,这难吗?无非就是3+2=?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了……为什么你们不会啊?我当时火了,提问了一个小朋友,他说,老师,我不喜欢这样上课,没得玩,很无聊。那该怎么办呢,我的教学方法显然是不对了,该好好的反省一下。我请教了有经验的老师,听其他老师的课,认真解读新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传统的计算课也能上出新意,并充满情趣,极大的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指引下,我终于使学生们上了一堂开心怡人的数学课。现将人教版小学第一册“5以内加法”教学案例摘录如下:二、案例实况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小朋友们,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好吗?(抢答、指名答、集体答)(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师:请小朋友们看图填上适当的数。然后解读这个算式。(2+1=3)3、2、1各数表示的意义。生:加号前面的2表示左边有2个糖果,加号后面的1表示右边有1个糖果,3表示合起来有3个糖果。师:小朋友真聪明(把糖奖励给这小朋友),连窗外的小蝴蝶也飞进来了,(出示图片)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呢?引导学生列出算式,说出算式表示的意义。师:小朋友们的表现很出色,把我们森林里的小伙伴都吸引住了,它们也想来考考大家,我们有信心吗?好的,有请小伙伴出场。(出示教学情境图)2、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观察,你能从图中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小组活动,气氛浓厚。师:你是怎样算的?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学生准备后,继续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小组讨论(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再派代表回答:3+2=?师:学生说出用加法计算。从这我们可以知道,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请问大家,3加2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知道的呢?(看,学生的算法是如此多样,分别给予鼓励)面对多种多样的回答,老师都笑着给予肯定。并说:“同学们真能干,想的对,说得好。”并指出:在后面的学习中,你认为那种算法是适合自己的,就用那种算法。3、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师:小朋友们,观察这幅图(课本25页做一做)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会自己解决吗?小朋友们踊跃的举手发言。老师指名回答,奖励了一颗智慧星。并鼓励说,提的好,还有谁要说。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师:小朋友们真能干,提出来这么多的问题,老师心里可真高兴啦!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学生齐答。4、梳理巩固师:小朋友们真聪明。大家开心欢乐的笑声把我们香港的朋友小维尼也吸引住了。他也要跟我们一起学习计算。最后,我们在帮小蜜蜂找朋友的游戏中,用歌声结束了这一堂课。三、反思从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积极投入的表现我可以看出,他们是喜欢这样的课堂。同时我也深深的感受到小朋友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开心快乐的,这样的学习是有价值的。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的玩,却不能长时间的一动不动的坐在一个地方。所以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讲,生动的教学情境,愉悦的课堂氛围也是激励,鼓舞他们的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本节课中,我通过创设生活情景、游戏情景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数学学习不再是单调的数字、运算,而是在游戏和生活在也可以学到许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