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南通市小海小学陈娟【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感悟作者对天游峰扫路人的敬佩之情。2.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体会天游峰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感受“天游峰扫路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朗读品味,体会处文中老人话语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第15课——(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天游峰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谁能用两个字来概括(高、险)。2.出示图。就是这样高、险的天游峰,成了武夷山很重要的旅游胜地。可吸引作者章武的并不是它的美丽独特的风景,而是一位扫路人,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天游峰的扫路人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认识一下。二、自读品析,交流感悟(一)、品味外貌文字,走近老人过渡:同学们,如果要我们去写一个人,你会抓住哪几方面去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等)。外貌是留给人的第一印象,我们就从外貌入手,逐步走近这位老人。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画出老人外貌的句子。自己读一读,并思考老人的外貌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交流所画外貌的语句。课件出示:“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老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勤劳、朴实等)“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这儿老人又给你什么印象?(健康、善良、有精神)用朗读把体会读出来。3.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两处外貌描写有什么不同?预设:联系上下文看看作者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描写老人的外貌的?分别描写了什么?为什么天色越暗,作者对老人的观察和描写却越来越细致了呢?小组讨论。(一开始对老人不了解,后来经过交谈,对老人的了解越来越深,观察也越仔细。)4.作者和老人交谈了那些内容,老人什么样的话让作者忍不住又一次观察起老人呢出示:自读5——12小节,用“~~~”画出描写老人语言的句子,再联系上下文谈谈你从中感受到了这是位怎样的老人。我们先来读读作者与老人的第一次交谈。出示:“如今游客多,您老工作挺累吧?”“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指名读)老人到底累不累呢?先小组讨论一下,然后告诉我你的答案和理由。交流:【观点一:累】(预设理由:游客多,垃圾多,老人年龄大,还要扫地)在提到天游峰时出示出示: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指名学生朗读:听了你的朗读,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我们知道,游客们登天游峰时个个是有备而来,轻装上阵,然而攀登了一阵后,个个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有的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出示)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引读)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哪些词语特别能体现老人累?指名读出累的感觉。这个省略号有什么用意呢?是呀,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十年、几十年……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扫着天游峰的高耸入云的石阶。他究竟扫了多少个石阶,扫帚知道;他究竟扫了多少个来回,石阶清楚所以作者不禁倒抽了一口气。齐读第七小节由此看来,登这么高的山,干这么重的活,再加上这么大的年纪,一定是件很累的事同学们,有人说,这篇课文是写扫路人的,可这里写了天游峰和游人,实在是没有必要,你觉得呢?(越是写天游峰的高和险,写游人的累,就越能体现出老人的坚强,体现老人对自己工作的热爱,这种写法叫衬托。阅读时,联系上下文来读,我们的感受会更深;而写作有时也需要这样,适当地运用一些衬托的手法,会让我们笔下的事物特点更突出,人物形象更鲜明。)过渡:看来,老人的工作真是累啊,对吗?而老人却说——引读【观点2:不累】理由:A、老人把工作当成了享受,他爱这份工作,即使身体很累,但心里快乐,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