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者:李晓文心理健康工作的类型和观点健康:中西文化观点与适宜性治疗观:调节内在机能,外力救援社会伦理观:修身养性,原罪-拯救中国传统观在生活中:小孩生病,危机观点,整合于生活的修身养性各有适宜性:日常养生,急救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性质心理健康两种视角:矫治,调动内在机能生命成长的特点:总是伴随着问题应持“调动内在机能”的观点主体需要及其自我调节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探究、自尊、自主意识/潜意识、积极/消极的自我调节探究需要探究新异,动物就有学习的内在动机的基础,是持久而健康的动机具有智慧挑战性的任务能够激发动机,反之乏味自主需要行动符合自己意愿时积极,感到受控制时积极性下降。“强化过当效应”的发现——奖励降低内在动机奖励带上控制色彩降低积极性符合内在需要的活动具有智慧挑战性的任务能够激发动机,不足乏味,畏难退却以什么方式满足自尊需要,学会什么样的自我调节在集体合作中形成自主能力创造性活动最能够满足内在需要身心关联的自我调节•习惯具有自动调节作用(行为链)•顺、逆产生不同反应•进入行为状态形成行为身心转换调节规律•驱力转化,变换和替代文学艺术表达(升华)语言表达发泄问题行为身体症状学校文化生态建设文化与学校文化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的生活样式文化在机能对立基础上运作——解决问题学校文化的性质、功能和形态培养主动发展由人的生命先天倾向、目的和本能局限而决定发展性游戏是学校文化生活的主要形态游戏的想象行为性质:轻松,与未来连接培养丰富化发展,形成引力性动机生命质量、激活内在机能、营造“剥夺—负强化”转化的机会全身心投入之中建构主动发展的价值取向班级文化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构成日常生活的集体自主管理(通过岗位和学生的集体组织)主题系列班队活动班级文化功能形成儿童文化改善生存方式,日常生活变得有趣催化个体发展竞争—合作和凝聚力—个体发展班队活动设计:顺势引导纠正问题同时建构发展生态系统与学校文化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性特征能量流动,物质循环(食物链逐级传递、不断生产-消耗能量;无机-有机-无机物质循环)多重嵌套系统:整体(互为背景),自成体系并且开放(相互作用、能量交换),系统保持活力学校文化是精神能量生发系统可开发的潜能个体潜能:•自我发展潜势•成长的能量(思维、情感、行动)集体潜能:年级差异(互为背景,互为生产-消费者)社会历史文化资源(各科知识、节日、社会重大活动)学生组织成为文化生态关系网根据建构与成长适应的关系网,组织升级:岗位(组)—小组(队)—班委—双班委—跨年级跨班级(联合活动组织、社团)随成长交往扩大,在校园的承担拓展根据潜能倾向引导活动依据成长螺旋趋势引导发展自我表现探索(外显)进入新的关系(收敛)原则:放时(尝试)——指点扶助,收时(狭隘评价)——拓展视野建构不断超越的集体组织,引导在促进的关系中积极自我定位以适合潜能的形式设计活动(想象、思维、情感、智慧、审美等引导)学生成长阶段与发展引导神圣化:形成规范阶段(1-2年级)合理性:培养主动自我调节阶段(3-5/6年级)建构美感:整合世俗文化阶段(5/6-9年级)起始年级:新的角色、新的定位新习惯培养造势在参与集体中赢得关注评价建立规范引导,建立集体(发展的动力与培养基)中小学中段:个体意识凸显和关系转型借助牛犊精神,引导合理性/智慧发展引导超越:开拓视野,丰富/提升情感交往评价和流行文化活动中性别角色化中小学高段:压力、成熟与开拓促进●成功合理的智慧活动中培养发展能力观●扩大责任范畴,拓展角色感●回顾展望活动增强情感体验和主动发展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