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圈2号”建造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沙漠中,其命名是把地球视为“生物圈五号”而言的。“生物圈2号”是一个人工建造的模拟地球生态环境的全封闭的实验场,也有人把它称为“微型地球”,或“火星殖民地原型”。这个占地1.3万平方米,8层楼高的的圆顶形密封钢架结构玻璃建筑物,是人们花费了近2亿美元和9年时间建造起来的,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考察人类离升了地球“生物圈三号”是否能生存。在这个微型世界中,有海洋、平原、沼泽、雨林沙漠旅业区和人类居住区,是个自成体系的小生态系统。“生物圈2号”虽然与外界隔绝,但可以通过电力传输、电信与计算机与外部取得联系。工作人员在“生物圈2号”内可以看电视,可以通过无线电通讯与亲友联系。1993年1月,8名科学家进入“生物圈2号”。科学家们原计划让工作人员在“生物圈2号”中生活两年,为今后人类登陆其他星球建立居住基地进行探索。然而,一年多以后,“生物圈2号”的生态状况急转直下,氧气(O2)含量从21%迅速下降到14%,而二氧化碳(CO2)和二氧化氮(NO2)的含量却直线上升,大气和海水变酸,很多物种死去,而用来吸收二氧化碳的牵牛花却疯长。大部分脊椎动物死亡,所有的传粉昆虫的死亡造成靠花粉传播繁殖的植物也全部死亡。由于降雨失控,人造沙漠变成了丛林和草地。“生物圈2号”内空气的恶化直接危及了居民们的健康,科学家们被迫提前撤出这个“伊甸园”。“生物圈2号”的实验以失败告终。多年来,人类梦寐以求地憧憬着冲出地球,向宇宙进军。随着地球环境的恶化,这种愿望里似乎又加进了欲逃离的色彩,人们上下求索,加快了寻找“诺亚方舟”的步伐。也许“生物圈2号”的失败有技术上的失误或设备上的欠缺,也许人们今后还会向“生物圈3号”“生物圈4号”挑战。然而从“生物圈2号”失败的深层反映出来的信息远比其本身更冷酷无情。它向人们证明:大像无形,大青息声。地球环境是在经历了几十亿年的风风雨雨后形成的,对这种异常可靠的结构,人们渴望窥其脉络,望其项背,但却决不是简单的人工模仿再造能够完成的。“生物圈2号”的失败告诫我们:人类在茫茫宇宙中只有地球这一处家园,逃离和束手待毙都是与事无补的。地球不是实验室我们输不起,只有善待和保护她才是我们真正的出路。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2.了解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理解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关系。3.能运用地图分析、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与归纳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尝试分析和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2.通过对土壤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其他要素间联系的剖析学会从整体的角度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3.通过对土壤剖面的野外考察,学会用实践的方法解决地理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间相互作用的探究,树立辩证观,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2.通过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分析,增强可持续发展观。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之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大尺度范围小尺度范围(以广东省为例说明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气候土壤生物水文地形(以广东省为例)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珠江三角洲河流多,形成珠江水系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3)某一要素的变化,还会影响其它地区的地理环境例“砍伐森林”和“植树造林”来说明这一表现例说一说我国西北内陆的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和地貌等要素的相互关系例“黄土高原的植被破坏带来的影响”跳转跳转跳转深居内陆干旱的大陆气候植被稀少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多为内流河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流水作用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戈壁沙漠水文土壤地貌返回植被破坏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增大,河流含沙量增加动物:失去栖息地,被迫迁徙地下水:渗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