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发展,怎一个“磨”字了得!——探寻北京东路小学教师专业化成长之路一、“打磨”课堂,紧握教师发展的根脉一个好老师,就要上好课。北小人认为,教师只有“在上课中学会上课”,也只有在课堂中,才能锻造出真正的名师、大师。为此,学校长期聘请了省内知名特级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导师,除此之外,他们还关注了以下这两点:1、同课异构,用校内名师引领专业成长北小人认识到,用同一层次的教师在同一层面对话,这样的“异构”并不能真正触及每一位参与教师的专业发展之“弦”。因此,北小提出“让校内名师与新手教师同上一节课”的主张。2、全程研究,用微格探索破解教研难题北小人认为,只有真正开展好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潜心微观研究,深入课堂教学“内里”,学会分解课堂教学的关键要素才是务实的教研。2、全程研究,用微格探索破解教研难题语文学科组——问题设计好问题要精心设计、指向明确;好问题要难易适度、逐步爬坡;好问题要新颖别致、充满情趣;好问题要循循善诱、曲径通幽;好问题要因势利导、富有变化;好问题要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二、“研磨”学习,积蓄教师发展的后劲名师队伍的建设,“培养”、“打磨”所起到的是一种外力作用,而学习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因。只有内外兼修,才可能真正造就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名特优教师。教师就像一棵大树,地上的枝干有多高,地下的根系就要有多深。这个根系就是教师的文化之根、专业之根、素养之根。唯有根深才能叶茂,才能结出硕果。1、网络阅读,让教师分享快捷、权威、鲜活的教育资讯教科室负责人组织学校的一批骨干教师每周从网络、期刊上搜索本周最有阅读价值的教育资讯、理论佳作、教育美文、教学哲思等,以电子文档的形式上传到校园网,并组织全校教师进行阅读,信息处又开发了软件,老师们可以直接将自己的读后感等以“网络评论”的形式即时发布到网上,既实现了对阅读者的实时督促,更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2、专业引领,让教师实现与专家、学者的零距离接触北小人将南京甚至是省内外的一批批教育名流请到学校的“情智论坛”上来,成尚荣、杨九俊、彭钢、杨启亮……给学校教师们注入了新鲜的思想与精神动力,让老师们更为了解儿童的天性,把握教育的真规律,领悟教育的真谛。3、教科“专场”,让教师生活在独特的教育科研文化中阅读和专家引领固然是教师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何让教师们的学习制度化、规范化、精致化,让教师们有属于自己的学习阵地,是北小人进一步思考的重要问题。3、教科“专场”,让教师生活在独特的教育科研文化中“学术沙龙”——“如何营造积极的课堂情感生活”“如何营造丰富的课堂智力生活”“情感和智慧如何和谐共生”............3、教科“专场”,让教师生活在独特的教育科研文化中“名师之路”孙双金——“我的好课观”陈静——“我和孩子们一起研究”张齐华——“换一种行走方式”............三、“锻磨”论文,提升教师发展的品质为了提升青年教师的论文写作水平,北小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师论文写作管理思路——“磨文”。首先,确定写作主题好的主题的确立,是一篇好文章的首要条件。《探寻儿童思维与“教师思维”桥接之路》《以“心理学”的名义回望“新课程”》《绘本作文:创生“第三个故事”的密码》《作文选:生存?还是毁灭?》《儿童诗:探秘儿童语言发展的桃花源》............其次,构建论文框架一篇好文章一定要有一个完整、合理的框架,只有这样,文章才能真正“站”起来。再次,选择优质案例教师主要是实践者,其强项也应该在实践层面上。因而,好的论文一定是由优质的案例丰富起来的。最后,成文并再次修改论文成型后,各学科组通常还会进行一轮又一轮的打磨:有时是就整体结构进行再度审核,有时是就细节之处进行精致化梳理,有时甚至于就某个字、某个句子进行反复推敲。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评比2011年,获五个一等奖;2011-2014每年均有一、二、三奖若干名;朱萍老师连续三年获一等奖;2011-2014北小连续四年获优秀组织奖。十年“打磨”,硕果累累特级教师:孙双金,情智教育的倡导者,“12岁以前的语文”的创始人;陈静,全省著名数学特级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