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记趣》教学设计庐江中学实验初中七(8)班刘丽娜教材分析:一、主要内容:这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生动的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的生活乐趣。二、思路结构:(总——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述“物外之趣”,这一节主要叙述了作者幼时眼力很强,又十分爱好观察,因而时常获得与众不同的乐趣。这就自然引出下文对“物外之趣”的具体分述。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第4自然段,分别写观蚊如鹤之趣,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三、写作特点:1、脉络清楚,结构严谨。2、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3、观察仔细,想象奇特。4、语言简朴、自然、生动。整合思路:本课运用多媒体系统辅助教学,首先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播放《童年》,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可触感,触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急切兴趣。接着出示幻灯片检测预习,引入新知识的教学,配乐诵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通过课件展示及师生互动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真童趣。最后通过出示童趣图片进行拓展延伸,进一步升华主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了解特殊句式;把握文章的总——分结构背诵全文。2.学习文言文的朗读方法;利用课本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字,读懂大意;用现代汉语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提升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认识观察与想象的关系,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写景状物,抒发感情。[过程与方法]1.注重读音和停顿,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言语感。2.利用课本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理解课文大意。3.通过讨论交流,借助集体的力量品读文章的“趣味”所在。4.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5.借助想象,训练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幼时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真童趣。教学重难点:[重点]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以及教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2、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3、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难点]培养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及就一个事物展开奇特想象的思维方法。学情分析这是七年级学生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还没有掌握学习文言的基本方法缺乏文言知识积累,但是学生有浓厚的兴趣,积极的态度。所以让学生感知课文整体内容,通过反复朗读把文言文学活尤为重要。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播放音乐《童年》,引入新课。二、作者及作品简介沈复(1763~?)中国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一生为幕僚。著有《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今存《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卷,卷五《中山记历》、卷六《养生记道》已逸。作者在《浮生六记》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浪游的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与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一些世态人情,旧礼教对人们的束缚,以及主人公的坎坷遭遇。文词朴素,情感真挚,前人曾有“幽芳凄绝,读之心醉”的评语,文学气氛颇浓。由于时代的局限,书中也存在一些低沉的情调,略含感伤。三、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的研学文本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积累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全文;3.体会作者在叙写中表现出的童年生活的乐趣;4.在学会观察、想像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四、检查预习,扫除字词障碍童稚()藐小()项为之强()鹤唳云端()凹凸()凹者为壑()凸者为邱()庞然大物()项为之强()土砾()五、配乐读文,以读促知1、出示朗读要求,明确朗读要点(1)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2)要求理清句意的层次,正确把握句中停顿;(3)要求读出愉悦、自豪的感情。2、多媒体配乐,并出示朗读节奏,指名朗读六、突破文言文重点字、词、句,疏通文意1、出示文言文翻译标准信(正确)达(通顺)雅(文采)2、出示并总结文言文翻译方法文言文句子直译六法增——此法适用于文言省略句式,翻译这种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