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备课组。班级姓名《愚公移山》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2.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3.学习愚公身上的精神【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学习难点】1.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2.学习愚公身上的精神【链接材料】1.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指导。(1)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2)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如“仞”可改为“丈”。当然,“仞”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仞”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3)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2.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他是老子、庄子之后又一位道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对后代的哲学、文学、科技、宗教都有深远的影响。著有《列子》。《列子》一书中保存了不少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中《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歧路亡羊》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广为流传。【预习导学】1、字音太行山()冀州()山北之塞()荷担()孀妻()始龀()一厝朔东()穷匮()高万仞()箕畚()魁父之丘()雍南()2、词语(1)重点实词:许彻惧负匮(2)通假字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意为甚矣,汝之不惠通,意为编写:审校:月日1初三语文备课组。班级姓名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意为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通,意为无陇断焉通,意为(3)古今异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古义:今义: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今义:何苦而不平古义:今义:(4)一词多义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焉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而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其其如土石何()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5)词类活用现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吾与汝毕力平险聚室而谋3、重点句子翻译(1)甚矣,汝之不惠。(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4)河曲智叟无以应。【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一)读故事1、读一读①自由朗读,了解大意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注意语气,读对停顿②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③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落实字词,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编写:审校:月日2初三语文备课组。班级姓名(学生自主阅读,质疑探究,教师指导)2.讲一讲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复述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二)析人物1.找一找大家都知道,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2.辩一辩讨论愚公与智叟的观点:①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②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三)悟主题1.想一想:看了愚公的故事,你一定有许多想法,你认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为什么?2.悟一悟:叫愚公的做事并不“愚”,叫智叟的做事并不聪明课文要告诉人们什道理?(四)品手法1.对比烘托手法在文章中是如何巧妙的运用的呢?编写:审校:月日3初三语文备课组。班级姓名2.愚公的精神感动了上天,所以有了神人的帮助,你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1.用原文语句回答:①北山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②愚公的宏伟目标是什么?③愚公之妻提出了两个什么问题?④河曲智叟讥笑并且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什么?⑤文中两处表现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大家支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