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散文阅读专练一作用分析题考点风向:“分析作品结构”考点今年在要求上没有变化,命题大方向上也没有变化,即坚持选择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或段落,考查对全篇内容和结构整体的把握。今年如有变化,可能会扩大该考点的考查范围,即由传统的内容和结构两大方向向包括内容、结构,还有思路、线索、选材、表达等在内的综合性方面考查。一轮回顾试题再做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吴牛喘月包光潜①李白少有《丁都护歌》这样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疾苦的诗歌,偶尔读之,震撼不已。他的高超的诗歌艺术令人折服。“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写时写地不直截了当,而“未成曲调先有情”。你想想看,就连能够吃苦耐劳的老牛见到月亮都疑是太阳,条件反射,对酷暑心有余悸,足以说明吴地的炎热,纤夫拖船的辛苦!②人类对动物的悲悯,其实也是对自己的悲悯。牛的形象已经深深地根植在人类的思想意识里,形成了思维定势。鲁迅先生的“俯首甘为孺子牛”激励后人学习老牛的奉献精神。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拖犁拉耙,任劳任怨;埋首土地,不见天日。③这使我想起母亲跟我说的一则神话故事。说老牛本来也是天宫里的仙,是受了哄骗才“误”落凡尘的。掌管天宫的王对它说:“你到凡尘去,吃的是甜(田)草,喝的是糖(塘)水。”老牛大概在天宫里呆得腻烦了,这下子以为得了好处便不辞而别,发誓不再回头看天,断了自己的后路。④小时候,我陪妹妹放牛,无数次观察老牛的举动。它总是那么机械、呆板。它的眼睛里只有土地、田埂,水塘……,它所看到的蓝天白云,也只是水中的浮光掠影。它不知道天有多大,地有多宽——抑或有意不去看那迢迢无期的归天之路。⑤想起那时生产队里披星戴月的“双抢”,我就发誓来生无论投什么胎,即使做鸡做鸭,当做“阳家一碗菜”被宰被杀,也不愿意做牲畜不如的人。当然也不愿意做永远没有归期的牛。⑥在我的印象中,吴牛喘月无尽头。譬如我们麒麟畈有二百多亩田地,每逢“双抢”争分夺秒,时不我待。即使同田的秧苗,立秋前后,泾渭分明。在那么短的时间里要将晚稻插下去,无论是人还是老牛都要夜以继日。社员被队长或组长吆喝着;老牛被牛把式们鞭打着。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都抵达了极限——如果老牛同人一样有精神世界的话。我时常喘着粗气坐在田埂上,望着千钧之轭压在牛项上,铁链绷直。那蒙鼓的牛皮被磨损殆尽,绽露出如同三月桃红的肌肉来。还有那些不失时机的牛虻嗡嗡地叮咬。那护身的牛尾巴无论如何也鞭长莫及。惟一能够给老牛带来些许快慰的要算那牛背鹭了。它怜悯地啄食牛背上那些寄生虫们,并不停地在老牛的周围盘旋,用微弱的风为老牛带来阵阵凉意。此时的牛背鹭也是乡村田野里惟一具有诗意的飞翔了。不仅牛得到了快慰,我的幼小的心灵也得到了慰藉。⑦吴牛喘月,连月光都像那钢针一般,炙热无比,浑身发颤。⑧农业机械化基本实现的今天的新农村,原以为那些老牛们也同农民一样翻身解放,过上所有动物都应该拥有的、悠哉游哉、自得其乐的日子。可是,最近我回家过春节,几乎所有的村庄都看不见牛栏了。田野里没有了草垛,道路上没有了永远散发着青草馨香的牛粪。牛从我们的视野里日渐消失了!⑨乡亲们告诉我,现在哪家还有牛啊。⑩我问,原来那些牛呢?⑪几乎是异口同声:卖了,杀了。⑫看来,牛生来是劳累的,不劳累了就没有了生存的理由。因此,它就成了我们人类的蛋白质和热量。⑬望着没有炊烟的村庄和没有草垛的田野,我又想起母亲跟我讲的那则关于牛的神话传说。(选自《文化周刊》)从全文内容看,第①段文字有哪些作用?答案①点明题目由来(或借李白《丁都护歌》的诗句引出本文“吴牛喘月”的话题);②交代行文思路,由写牛到写人;③突出牛与人同样的艰辛。一轮反思从上面这道易错题看,考生对与“分析作品结构”对应的“句段作用分析”这种题型在答题方向(内容和结构)上掌握较好,但仍存有下列问题:1.因审题不准导致答题方向不明。如上题题干提示语“从全文内容看”误以为是从“内容”方向答题,结果把“结构”方向丢掉了。2.答题不准确;准确了,又不具体,导致无谓丢分。如答出了“交代行文思路”,却未具体答出“从牛到人”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