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我们从生命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从机械、僵化的线性教学走向开放、真实、灵活的板块式教学,从教案的忠实的执行者转变为课堂的创造者,使学生的生命得到尊重,使教师的价值得以体现,使新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精彩纷呈的动态变化的新特点。苏教版教材《祁黄羊》一文介绍了晋国大夫祁黄羊为了国家的利益不计个人恩怨、不避个人亲仇,两度为国家荐贤的故事,表现了祁黄羊出以公心、正直无私的高尚品格。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阅读了文本之后,谈谈对祁黄羊的认识,然后出示:悼公听了很感动,说“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你做事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难得呀!”1、联系下文,体会带点语句的意思;2、悼公为什么这样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在体会“出以公心”时,很多学生还联系了祁黄羊在向悼公举荐人才时的那种庄重的态度,并且很快找到了文中三处写关于祁黄羊的“想”:1、“我看解狐就很不错。”祁黄羊想了想,郑重地说。2、“看来只有祁午才能担当此任了。”祁黄羊想了想,又郑重地说。3、“……我压根儿就没有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我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前二次的“想了想,郑重”和“想了想,又郑重”,引发学生的想象,体味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掩藏于表面之下的人物内心复杂激烈的矛盾斗争。(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iyifanwen.com,请保留此标记。)师:祁黄羊在想什么?为什么要“郑重地说”?生1:祁黄羊在想朝中谁可以担此重任。生2:祁黄羊也应该想到解狐也曾是自己的杀父仇人。杀父仇人是让人不会忘记的。生3:祁黄羊的心里很矛盾,到底举不举荐解狐呢?一面是血海深仇,一面是国泰民安。他在彷徨,结果想到了国家的利益,他舍小家、为大家。还是选择了举荐解狐。生4:我给大家补充一下,前文悼公也“说”了,中军尉的职责重大,决定人选的事关系着国家的兴亡。祁黄羊前思后想经过了艰难的抉择,所以才显得很郑重。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表演,巩固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学生自然读的惟妙惟肖。有了对“第一想”的理解,“第二想”学生的思维一下打开了:生1:祁黄羊可能在想,我举荐儿子祁午会不会有人说我偏心眼呢?可是,转念又想,解狐死了,除了祁午以外实在没有合适的人选了呀!为了国家,我只能举荐了祁午。生2:祁黄羊很慎重,也很无奈。但他别无选择!正当同学们说得正浓的时候,一位同学发表了与众不同的看法:我觉得祁黄羊什么也没想!课文中祁黄羊不是明明白白地告诉了悼公吗“……我压根儿什么也没想。”(“第三想”)教室里一下子静了下来,我也感到很意外。这是我课前没有注意到的情况啊!稍作思考之后,我又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引导他们以“祁黄羊到底进行没进行思想斗争”为题进行讨论。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来。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共分成三派:1、祁黄羊当时真的什么也没有想。2、祁黄羊举荐人才时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但是最终,“公”战胜了“私”。3、“压根儿没想”的“想”的意思是“计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想”。紧接着,学生又围绕各自的观点阅读课文、搜集资料、论证、辩论。其中尤以持观点二的同学的表现最突出。他们认为祁黄羊举荐人才时,不仅想到被举荐者是自己的仇人或亲人,而且还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痛苦抉择。最后为了国家的利益,他选择了唯才是举,把个人的恩怨情仇通通抛到脑后。但,在悼公面前,他撒了一个善意的谎,但撒谎并不能说祁黄羊是一个道德低下的人。正如医生可以向病人撒谎、将军可以向士兵撒谎一样“望梅止渴”不就是大军事家曹操的一个美丽的谎言吗?祁黄羊在悼公面前撒了谎,但祁黄羊在我们的心目中还是一样具有胸怀博大、不计前嫌、公私分明的光辉形象!在不断的争辩中越来越多的同学趋向于观点二。当然,也有部分同学坚持己见。(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iyifanwen.com,请保留此标记。)暂且不说答案与历史相不相符,但,一个有血有肉的立体的有丰富细腻感情的祁黄羊就这样在同学们的争辩中“诞生”了!学生们懂得了祁黄羊也是人啊!这是多么难得的发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