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课堂教学的几点困惑哈11中学田巍《新音乐课程标准》注重以审美为核心;让学生主动参与,发展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等等。然而课程改革的口号也喊了好多年,可真正实施起来,又觉得有气无力,其中的艰难可能只有身处在教育一线的老师才能体会。记得还是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那时候觉得新课程改革真如一缕春风,不但给自己指明了方向,更是增加了动力,在教学方法、教学方式、评价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许多探索,虽说也有一点收获,积累了些经验,可要真正达到课标的要求,其中的问题与困惑还真有不少。第一、学生对音乐课的认可度不足对于高中学生来说,音乐课并不重要,甚至当成自习课或者休息课,根本不能和其他学科相提并论,归结一点就是不参加高考,这也是中国应试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凡参加高考的科目,学校、家长、老师以及学生都会重视起来,不参加高考的科目就要给其让路。这一点是根深蒂固的,很难改变,因此,想要真正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基本上变成一句空话。如何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认可度,就要真正的将对学生的音乐评价纳入到学生的档案中,作为大学录取的标准之一,让学生家长学校真正重视起来,因此加强高中生音乐成绩的评价是很有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对高中生实施了学分制,这是对学生音乐素养评价上的一个进步,但实施起来却过于形式主义,所以从根本上没有什么区别。因此,要想真正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先要提高学校家长学生以及社会的整体认识,从根上去改变。第二、教材的编写与学生实际有偏差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虽然不同的教学方法能获得不同的教学效果,但是教材还是重要的依据,现有的音乐教材和学生、课堂、新课程都存在一定的距离,学生不喜欢,不认可。原因有这么几点:有的歌曲题材比较老,学生很难感受当时的生活情景,更别说要理解里面的任务内涵了,学起来懵懵懂懂,提不起兴趣;有的歌曲不符合学生学习规律,上下册技能技巧跨度大的创作歌曲,放在教材里,费了好大的劲,学生也不容易学会,并且实际效用不大。第三、课程定位、学时及开课率不足高中音乐课实际上是“艺术欣赏课”,与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内容(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相距甚远,高中与中小学音乐教育不能正常衔接,与基础音乐教育无法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音乐课的学时普遍偏少(上下学期学时总共为36学时),还有很多学校少开或不开音乐课。从整体看来,这些都是困扰学生也是困扰老师的问题。第四、音乐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有很强的紧迫感,一直都在教育教学的路上探索,对自己的专业更是不敢懈怠,音乐这个学科是专业课很强的学科,学生喜爱你的课往往先会喜欢上你的人,你的人格魅力,专业素养都是学生效仿与崇拜的源泉,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使自己的知识变得丰满起来。以自身的力量去感染学生,是提高学生兴趣的关键之一。但是这种提高与进步却又受着很多因素的制约,所以,如果教师自己不去挤出时间进修学习,时间就像手中沙会越来越少,等你反应过来应该去学习的时候,可能已经晚了。总之,要想真正上好音乐课,达到新课程标准就要克服掉诸多的困难,首先作为一线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及专业素养,同时也要学校家长社会共同的努力,改变以往的认识,从根本上改变对音乐课旧有的想法,学生的认识度上来了,积极性自然也调动起来了。建立健全的音乐学分评价标准,以此激发鼓励学生去积极探索,而不是仅仅做个样子。困难在任何时候都会有,只有我们不断的认识与反思,改变与发展,创造与革新,一切都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