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理解走向表达挖掘文本价值——《地震中的父与子》文本解读历程嘉鱼县实验小学何晓华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正确的文本解读是高效课堂的根基。新课标指(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新课改历程说明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而学习语言文字的表达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理解内涵与学习表达两者同等重要,不能偏执一端。阅读教学没有理解、感悟,谈何言语表达、运用?基于此,正确的文本解读要指向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语言文字的表达,以语言理解、感悟为前提,以语言运用、表达为落脚点,并驾齐驱。《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克服重重困难救出自己的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这个故事感人至深,在巨大的灾难面前,这对父子凭借爱的力量,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奇迹,共同谱写了一首爱的颂歌。这篇文章历来就被视为歌颂父爱的典范。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学习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视思想内容,一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得意又得言。”捧读文本,我在思考:由理解走向表达的阅读教学,我该教孩子们些什么呢?一堂课下来,孩子们能学到什么?会有哪些提升呢?亲近内容:感受“了不起”的真义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过:“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走进文本,直抵心灵的便是“了不起”一词。“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作者以歌颂“了不起的父亲、了不起的儿子”作为故事的圆满结局。那父亲的“了不起”是什么呢?儿子的“了不起”又是什么呢?“了不起”一词成了理解文本内涵的敲门砖。(一)“了不起”的父亲初读文本,不难发现父亲的“了不起”首先就是对儿子深深的爱。因为文中父亲对儿子的爱是显现的,是浓烈的。但是作者笔下的这位父亲仅仅只有爱吗?细读第二至五自然段,会发现这位父亲的言行很反常,与其它父亲相比有什么不同呢?文中许多孩子的父母赶到这片废墟,绝望地痛哭呼喊后,都选择了离开,难道他们不爱自己的孩子吗?肯定不是。其他的父母有没有和自己的孩子许下诺言,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没有这位父亲那样重视自己对孩子说过的每一句话。这位父亲清清楚楚地记得曾对儿子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是承诺就要兑现,这早已成了一种习惯。于是他决定用生命来兑现自己对儿子的承诺,做出了异于常人的言行,不眠不休、不听劝阻、不顾危险地挖掘。生见到了人,死见到了尸体,才算兑现了诺言。这位父亲恪守诺言的品质不令人震撼吗?(二)“了不起”的儿子如果说文本中父亲的形象是丰满的,那么儿子的形象则是丰实的。一个七岁的孩子在黑暗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生存了38个小时,不但如此,他还告诉同学不要害怕,他的爸爸一定会来救他的,绝境中给了14个孩子生存的希望。儿子的了不起,一点也不逊于父亲。他怎么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他相信爸爸一定会来救他。阿曼达为什么能如此信赖自己的父亲?仅仅是因为父亲之前的一句承诺吗?我想不是的。是因为父亲曾坚定地向阿曼达实现过一句又一句的诺言,是因为父亲在他的心目中早已植入了一个言出必行、一诺千金的形象,所以他坚信父亲一定会来,我只要乖乖等待就行。于是这份信赖与坚守战胜了恐惧与死亡,点亮了阿曼达的希望之灯。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演绎一曲父子亲情的赞歌,一首信守诺言的交响乐。剖析了文眼“了不起”一词,文本内容的内涵也就浮出了水面:恪守承诺——赢得信赖——创造奇迹——亲情赞歌。显然,创造奇迹的不只是爱,还有恪守承诺的巨大影响力。这首亲情的赞歌点燃了读者的阅读期待,是引发读者深入阅读、反复阅读的情感动力。关注表达:领悟“了不起”的写法崔峦曾言,教学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训练,学生在凭借文本学习的过程中要得意、得言、得法、得能,实现文本“例”的增值。《地震中的父与子》所在的单元导读中明确指出: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作为一篇表现父爱的典范课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