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课堂离我们有多远——对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一点思考摘要:课堂缺失学生的声音。一是教师不放手让学生大声朗读,充分表达交流,一味地侧耳倾听教师的“精彩”分析和记答案。二是教师不够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和独到见解,抛不开那所谓的参考答案这样的课堂将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关键词:有声课堂学生主体朗读表达独到见解“有声”课堂?什么是“有声”课堂?课堂内难道没有声音?课堂从来就没有消失过声音,但是你听到学生的声音了吗?笔者除语文教学外还兼任学校的教科研行政工作,听课就是一项重要工作,既是为了学习反思,也是为了了解课堂教学情况。在每学年的近百节的听课中,大部分是语文课堂,常态的语文课堂,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除学习收获外,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的语文课堂缺乏声音,缺乏学生的声音。这种感受汇成两组镜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镜头一:语文在讲台上教师滔滔不绝地对学生讲解着他对课文鞭辟入里的分析,而学生呢,则埋着头,笔尖沙沙作响。镜头二:教师提问,学生作答,但教师摇头,既而循循善诱,直到学生的回答和教参上的差不多方肯罢休,然后又是一片沙沙的响声。中考的指挥,应试的压力,语文教师急功近利、舍本求末,把语文课变了应付考试、应付中考的训练课。在那一份定命运的试卷指挥下,我们的早读时间总有一天也会“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也回变成习题评讲课,你信吗?有声课堂渐行渐远了。这还不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吗?呼唤“有声”课堂,呼唤传来学生读读说说声音的课堂,呼唤传来学生在表达着自己合情合理的见解声音的课堂。下面是我听的一节“有声”语文课。这一节学习的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执教的是邵燕老师。一、课堂响彻着学生的声音,那声音略显稚嫩却活泼生动。看课堂的导入。一节课的课前导入各式各样,但目的是一致的:激发学生对课堂或新学内容得学习兴趣。邵老师的导入算不得另辟蹊径,是针对学生刚入学不久而开展的课前三分钟自我介绍。但当学生的掌声自然地想起来时,当全班的目光热烈地投向了演讲者时,我感觉到这是学生期待的一个环节。从语文角度上讲,这个环节锻炼了学生“说”的能力,从导入上来讲,在课堂伊始就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课堂伊始,声音,学生的声音就传来了。再看课堂的主体。这节课教师在哪里?好像都是学生在写、在说、在记。教师实实在在地偷了一回懒。不信?你看,一开始的课题是学生板书的;对前一节课知识回顾是学生说的,学生说了还不行,还要板书在黑板;春花春风图的赏析是学生说的,一个问题往往多名学生来说来讨论,可以说是各抒己见。语文教学就有这样的要求:能在课堂讨论问题中有理有据地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做了什么?偶尔引导几句、点拨几句而已,像是写作时的惜墨如金,还像投入水面的小石子,但你没看见那荡起的层层涟漪吗?你没感觉到四两拨千斤的太极吗?学习每幅图之前,教师组织各种形式的朗读,齐读,个读等。这也是语文教学的而要求呀。课标上说: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语言不该是静寂的字符,该是有声的艺术。也只有在诵读中才能更好地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于永正老师在“新经典大讲坛”上谈到朗读与教学时说:把文字语言变为有声语言时,那感人的力量会更强烈。因为朗读语言里,除了包含文字语言的情感、理性光辉外,还包含着朗读者深刻的体味、独特的感受、熟练的技巧和声音的魅力,自然就会使听者(包括读者)动容。朗读对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感染以及对思想的启发教育作用,往往比单纯讲解更细致入微、更感人至深。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到:朗读的时候,对于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没有朗读的能叫语文课吗?课堂上学生是真正的主角,他们在说,在读,在交流,在表达。而教师则是高明的导演。让我感慨的是,我们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又是翻阅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