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快乐的成长新的教育思想指导我们,在幼儿活动中,要以幼儿为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活动的主导。教师要在各项活动中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快乐的成长。幼儿教育领域,游戏是一个占有特殊地位的重要问题,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树立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和指导游戏使幼儿在游戏中快乐的成长。一、及时抓住幼儿兴趣点,促进幼儿游戏。兴趣是学习和游戏最根本的动力。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较好的学习愿望是孩子进行一切活动的基本条件和心理起点。所以,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幼儿的兴趣点,适时引导。使孩子能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中,从而适合幼儿的需求、促进幼儿的发展。比如在小班一次户外活动时,我无意间将手绢叠成一只小老鼠和孩子一起玩《猫捉老鼠》的游戏。玩了几次以后,孩子对我手中的小老鼠产生了兴趣。“老师,小老鼠真好玩!”“老师,小老鼠还有耳朵呢!”“老师,我也有手绢,您帮我叠一只老鼠好吗?”我马上想到既然孩子对这件事情这么感兴趣,为什么不在孩子中开展一个叠老鼠的游戏呢?回到教室里,我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手绢和我一起叠老鼠,并逐个的指导叠老鼠的技巧,使孩子对这个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一个无意行为引起了孩子的兴趣。我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及时发现孩子们感兴趣的事情,便改变了原有计划。只有深入参与到孩子活动中,才能观察到他们的兴趣和需要,从而更好地组织幼儿活动,满足幼儿需要并适当引导幼儿深入思考。教师应该能够激励孩子们好奇的火花,带领他们随时随地地学习。二、适时恰当地介入促进,幼儿更好游戏。游戏是幼儿主动的、自主性的活动,是自愿而非强迫的活动。教师要允许并使幼儿知道自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愿望来决定干什么,而不是教师规定幼儿必须干什么。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观察到的信息,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促进游戏的发展。有一次分区时,小朋友都随着音乐进入自己计划好的区域活动。我看到小强站在操作区门口徘徊很久却不进去。我走过去问他:“小强你怎么不进区呢?”他说:“我想进这个区,可是……”这时我发现操作区以满员了。我建议说:“咱俩先到美工区吧,好吗?”可他使劲摇着头只想进操作区。我想:不能以强制的方法让孩子进区活动,因为那不是孩子主动的需求。小强现在对操作区很感兴趣,正是他自身的需要,况且他的动手操作能力也仍需练习。我又引导他:“自己想个办法加入他们,和他们一起玩好吗?”小强是个内向的孩子,他想了想后小心翼翼地和每个伙伴商量着。可是操作区里的幼儿都在精心拼插着,没有人理睬他,小强急得都快哭了。我觉得我应该介入帮助他。正好这时区里的李然跑来说:“老师我的飞机就要上天了!”我趁机敲敲桌子说:“您好!我是机器修理公司的,我们专门上门修理各种机器!”李然马上说:“欢迎,欢迎!”我把小强推到大家面前:“这是修理师傅,请他来为大家修理吧。”区里的小朋友听了全都拍手欢迎,并把自己的材料分给他,让他插成工具。小强高兴地笑了,和大家一起忙活起来。在这次分区活动中,我以观察者的身份发现小强的行为,没有马上介入,而是在他需要帮助时才出现。在与小强的交谈中,我也没有强迫他改变自己的想法,而是以伙伴的身份支持他。当他的方法失败后,我又以参与者的方式加入游戏中,适时地帮助小强加入伙伴的游戏,又使操作区的单一搭建活动变成有交往的游戏,推进了幼儿游戏向更深一步发展。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它虽然与教育活动有不同之处,但它也是教育的一种特殊手段。教师在重视教育活动的同时也不要忽视游戏的作用,从认识上明确什么是真正意义的游戏。教师要明确游戏特有的教育价值,将教育目标需求化并物化于环境,让孩子真正地自主游戏,使幼儿游戏活动既有游戏性又有教育性和发展性。让幼儿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在玩玩学学中得到发展!三、教师的双重身份影响幼儿的行为。教师应作为幼儿游戏的伙伴,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游戏的过程。教师要变成孩子,作为幼儿的游戏伙伴,参与游戏过程,与幼儿一起探索操作,相互交往,遵守游戏规则,与幼儿共享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