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讲授方法的合理运用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能看到教师让学生讨论讨论、表演表演,却少有学生的诵读,少有教师的精彩讲析。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习得过程,这是科学的。但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更突出教改特色,往往过分强调学习经历,削弱了教师讲授的重要性,讲授法被看成是教改的绊脚石,弃而不用。在新课标的视野中要大胆讲授,需要做到几点:讲在学生“对话”对而不明时;讲在学生“体验”不到时;讲在学生“探究”不出时;讲在多元解读有误解时;讲在品析重点词语时。关键词:小学语文讲授运用在感受新课程理念给语文教学带来深刻变化与旺盛活力的同时,在珍视学生独特感受、理解与体验的同时,在师生、生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在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与习惯的同时,不少教师却断章取义地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是教师要少讲,甚至当讲的地方也不必讲,否则就是因循了“满堂灌”“填鸭式、注入式”的老路。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于语文教学中的习得过程,这是科学的。但有的教师在实践操作中,为了更突出教改特色,往往过分强调经历,让探索占用了教学的全部时间和空间。这就从客观上削弱了讲授的重要性。只让学生畅抒己见而没有老师精当的讲授和适时的点拨,不可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只让学生想象体验而没有老师富有开启智慧的思想、方法的引导,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品格的人才;只让学生诵读,感悟而没有老师缜密的思维和亮丽的思想以及优美的语言在课堂上的闪光,学生的心灵世界就缺少了一缕明媚的春光。我们在片面理解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讲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的时候,忘却了叶老的重要提点:教师的“任务在指导学生的精读,见不到处给他们点明,容易忽略处给他们指出,需要参证比较处给他们提示。当然,遇到实在搞不明白处,还是给他们讲解。”①叶老的这段话清楚地表明教学中的“讲”的任务就是给学生点明”、“指出”、“提示”,许多不明白处还须“讲解”。对于教学中如何“讲”的问题,叶老不仅提出了原则和方法,而且肯定了“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其实,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根本问题不在于“讲”还是“不讲”,“讲多”还是“讲少”,而是在于“讲什么”和“怎样讲”。老师的“讲”是前提,“讲”就是要讲透该讲的重点难点,“讲”就要针对学生的需要;讲课的针对性强了,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产生应有的效果。1一、讲在学生“体验”不到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②它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到课程目标以及教学建议,多次提到感悟、领悟、体验,可见“体验”在新课程中的地位。语文教学中,学生以文本为载体,引发对文本蕴含的思想感情的品味,从而获得对文本内涵的深刻体验。可是这种体验在学生阅读实践时往往体验不到。那么,怎么“讲”才能使学生体验到呢,较好的途径是引导学生将重点品味与整体感悟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品味促进感悟,深化感悟。例如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时即兴导演了一出戏:学生刚到前面不知怎么站,于老师指着“团团围住”这个词语,问学生:“你们应该怎么站?”学生们会意,立刻围了上来。有个“杂草”像背书似的说:“快把营养交出来。”于老师立即指出:“气势汹汹这个词你还没读懂,应怎么说?做什么动作?想想。”这时学生卡起腰,指着小稻秧凶狠地喊:“快把营养交出来。”于老师又说:“杂草凶不凶?……这就是气势汹汹。于老师紧紧把握学生思想反映的脉搏,在学生“体验”不到时创造性地进行语言教学。二、讲在学生“对话”对而不明时《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阅读教学全新的理念之一。这一理念倡导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情感的沟通都可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完成。它认为语文教学可以在学生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