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绿叶的事业带着青春的无限激情,满怀对教育事业的真诚,经历了四年的考试历程,我终于踏入了教育这片热土,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对于踏足教育岗位还很年轻的我,有很多的迷茫,不知所措,我想只能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让自己更快的成长起来!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接受教育,究竟我们的教育给了学生什么?这个问题我想很多人都不能完整清楚的表达出来,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具有不确定性的,独特性的,世界上没有一套教育理论能适合所有的教育对象。但当我看到《从教育原点出发》,心里突然亮起了一盏明灯似的,也许教育不像我们想的那么复杂。我是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名新手老师,我就个人的一些学习经历及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谈谈我的一些想法。我的小学和中学都是在一个非常小的镇的中心学校度过的。20年前的教育,可不像现在这样受到重视,再加上有城乡差距,我对语文的学习,很多时候感觉不知从哪里下手,明明生字词会读,掌握了,课文也能流利的背诵,但每每考试,语文都拿不到分。尤其到了写作文的时间,更是痛苦,好容易凑齐了几百字,老师经常批阅“主题不明确,语言不够生动”。不知哪一天开始,我获得了第一本课外读物,一下子我就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了,下课看,放学看,回家看,甚至临睡前在床上也要看几眼,才能安心入眠。从那以后,我对课外读物的兴趣更大了,手头没有更多的阅读内容,我就想办法找别人借着看,或者用自己的书与别人交换着看。那时的我,真好像高尔基说过的那样,“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渐渐地,我喜欢上了语文,写作文对我来说再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了。尤其是上了高中,虽然有繁重的学业压力,但是阅读仍然是我最喜欢做的,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阅读了许多的名著。《边城》《围城》《子夜》《骆驼祥子》《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嘉莉妹妹》《傲慢与偏见》《父与子》《茶花女》……总之,一切能借到的,买到的书,我都会看一遍。甚至有时为了把书看完,整夜不睡觉。看完之后,有那么一瞬间,突然感觉自己不是自己了,仿佛我变身成了书中的主人公,我为她大笑过,我为她焦急过,我为她痛苦过……书籍不仅给我的课余生活带来了乐趣,更让我对生活以外的世界有了了解。踏上教育岗位,我从事了非常热爱的语文行业,我不想只做一个教学生认字,读课文分析课文的老师。我想应该让语文贴近生活,让学生更喜爱阅读。但这个过程并不那么容易,学习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尤其让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很多孩子连字都不认识,何来阅读?对此,我想了很多办法,也在班级举行了各种活动。1一年级时,我要求班级每个学生,每天阅读20分钟,开始学生识字较少,规定学生看带拼音的,有图案的内容较少的读物。这项任务我每天强调,并且每天进行反馈。我反馈的方式是随机从班级选人,向我复述前一天读的内容,表现好的同学就奖励相应的小卡片。对于不阅读的或者阅读有困难的孩子,我也不着急,我知道他们需要一个过程。于是,我每天让他们把课外读物带到我办公室,让他们读给我听。一段时间过去了,这些同学终于能做到每天阅读的要求了。同时我还在班级举行图书接力活动,每位同学向班级奉献1-2本书,组成班级的图书角,学生们中午到校可以翻阅这些书籍。同时,同学们通过阅读获得的奖励卡达到一定的数量,就可以从班级的图书角选择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这本书算是送给那位同学的奖品。通过一学期的强化阅读,我发现孩子们对阅读的兴趣渐渐浓厚了,这时候我想应该把写的计划也列入进来了。于是,我又在班级举行了循环日记的活动。将班级学生按人数分五组,每组每天由一人写话,写小作文,这样累积到了周五,每天都有孩子在循环日记本上写作文,后一天写得孩子,也能看到别的同学写得小作文,孩子们的积极性特别高。到了二年级,学生阅读的任务量我逐步加大了,但是孩子们并没有觉得辛苦。相反有不少家长向我反映,孩子晚上看书太晚,不愿意睡觉,甚至有的孩子只顾看书,而忘记了写作业。本学期,在原来阅读的基础上,我又在班级举行了图书漂流活动。每周一学生到我办公室借阅本周看的书,一周借一次还一次,并且在书里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