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颂》导学案教学目标:1、感受不同时代人类的博爱精神。2、通过欣赏和演唱歌曲,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逐步建立对亲人、对他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形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对真、善、美的音乐艺术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教学重点:欣赏与演唱歌曲,并从歌词中体会博爱精神。教学难点:第三乐句最后一拍与第四乐句连线相加的时值,是演唱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创设情景、引出新课1、听到刚才的旋律有同学可以告诉老师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吗?2、你还听过贝多芬的哪些作品?二、走进名曲——《欢乐颂》1、欣赏《欢乐颂》(分组讨论以下问题)《第九交响曲》为什么称为合唱交响乐?有哪几种演唱形式?听完这首合唱曲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2、学唱《欢乐颂》(分组讨论)你想用什么方法学习这首歌?3、分析作品乐曲的节奏是怎样的?乐曲是什么调的?音乐风格有什么特点呢?三、小结1、用一句话说出你了解的贝多芬。2、我们从他身上学到了哪些精神?(分组讨论)第2单元音乐与人的情感世界—爱导学案学习目标:(一)通过欣赏和演唱表现“爱”为主题的歌(乐)曲,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二)通过课程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中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形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知识链接:1、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1770—1827)德国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2、芬,德国伟大的作曲家,世界音乐文化史上的巨人。1770年生于波恩,父亲是教会合唱队歌手。从小他就随父亲学习音乐。八岁开始登台演出。十一岁写出最早出版的三首钢琴奏鸣曲。1787年,贝多芬在维也纳先后师从莫扎特、海顿、萨利耶里等人。虽为时很短,但给老师留下深刻印象。莫扎特预言他将震动全世界。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步思想给他深刻影响。此后,他终生奉共和为自己的理想,并在封建复辟的黑暗年代中,写出许多富于反抗精神的英雄性作品。如果说,贝多芬在波恩时期(1782—1792)还只是在观察和了解社会变革中为自己今后创作作了准备,在维也纳时期.(1792—1802)也只是通过创作表明了对社会和政治问题的进一步理解;那么,从1803年开始,贝多芬开始了他的被称为“英雄年代”的创作成熟时期。这个时期,贝多芬写成以《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为代表的一大批轰动世界的伟大作品。其中有第三至第八交响曲,第四和第三钢琴协奏曲,“黎明”和“热情”钢琴奏鸣曲,歌剧《菲德里奥》,悲剧《埃格蒙特》序曲,以及唯一的一部小提琴协奏曲。贝多芬的晚年,双耳失聪,贫困凄凉。这时也正是欧洲封建复辟的黑暗年代。但是,在1824年,他以自己笃信的“自由和进步是创作的意义,也是目的”,写出了最后一部交响曲——《第九交响曲》,总结了自己一生创作历程,讴歌了自己所信仰的共和理想。贝多芬晚年,贫病交加,1827年3月26日,一个雷电风雨的夜晚。伟大的作曲家离开人世,当时他的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但是,3月29日贝多芬的下葬却形成一个群众性的盛大示威。贝多芬是音乐文化史上的伟大的开拓者。他的创作是他所处为那个暴风再时代的集中反映;同时,也承现出了他那巨人般的英雄性格。贝多芬作品中的英雄主义气质,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走向胜利”加以概括。舒曼在《论音乐与音乐家》中,曾经用诗的语言概括了贝多芬在人类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用一百棵百年老栎树在平原上排成他的名字,或者立一座如马乔列湖的圣•保罗美奥巨像那样大的他的雕像,让他如生前那样俯视群山而当莱茵河上的船路过此地、外国人问巨人的名字时,每个孩童都能回答——那是贝多芬,他们一定以为这是一个德国皇帝的名字。1、了解什么是博爱、仁爱、母爱和情爱2、学唱贝多芬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