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第七单元课题20恐龙第2教总第个教案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走近恐龙,能说出各种恐龙的名字,感受它们千奇百怪的形态。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学着复述课文的第二自然段。3.初步感知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方法,试着用上说明方法介绍一种恐龙。教学重点能说出各种恐龙的名字,感受它们千奇百怪的形态,在此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1.初步感知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方法。2.试着复述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教学准备【课前先学】1.读恐龙,找外形特点名称外形特点2.搜集其他恐龙的资料。学情分析1.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恐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为后面的阅读感悟打下了基础。2.学生在预习中能知道课文中所介绍的恐龙的名字,初步感受到它们千奇百怪的形态。3.孩子第一次涉及说明方法,一开始并不了解,所以先由我带着孩子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明白作者运用的说明方法。而接下来的几种恐龙,就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来品、读、说了。教学过程思考与调整(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1.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奇妙的恐龙世界,一睹它们的风采。一起读课题。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3.接下来就让我们乘着时光机,去看一看2亿年以前的恐龙吧。【设计意图:这里的复习,帮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也为下文的学习打好基础。】二、品读感悟(一)用心默读,整体感知种类多1.课文为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恐龙呢?默读课文,用笔圈画出来。2.小结:看来恐龙的种类还真多呀。(二)自主选择,探究恐龙形态奇1.体会形态奇特(1)提示任务:(2)自主阅读:学生大声读课文,并圈画关键词句。(3)展示交流:预设1:雷龙(1)学生读描写雷龙的句子,说说雷龙有什么特点?(2)小结:作者为了说明雷龙的重,就拿它和大象进行比较,这种说明方法叫作比较。(3)雷龙这个庞然大物,不光身体重,它的脚步声也很大呢。看看课文时怎么说的?学生模仿打雷声,谈感受。课文把雷龙的踏步声比作雷鸣一般,这种方法叫做打比方。(4)谁能用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雷龙是个庞然大物?(5)小结:孩子们看,作者用“作比较”和“打比方”这两种方法就把雷龙这个“庞然大物”,描写得栩栩如生。预设2:梁龙(1)学生读描写梁龙的句子,说说它有什么样的外形特点呢?(2)找词语谈感受:“20多米”(3)小结:可真长啊。作者一列数据就让我们很具体地感受到梁龙很长。谁来读读?(4)你还从哪看出梁龙很长呢?(出示“吊桥”的图片)(5)带着你的感受读出梁龙的长。预设3:剑龙(1)学生介绍,读句子。(2)它的外形真奇特呀,你觉得它奇特在哪?(3)再来读读这句话,看看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介绍它的?(4)咱们男生一起读读这头长相奇特的剑龙吧。预设4:三角龙(1)三角龙着急了,还没有人介绍它呢?学生读句子。(2)三角龙又有什么特点呢?(3)如果看到这样的三角龙,你有什么感受?(害怕)看了让人感到害怕,这就是“望而生畏”。(4)谁能读好这只长相凶恶的三角龙。(5)“畏”是本课的生字,其实这个字是有来历的,你们看这就是最古老的“”字,看这个部分像巫师戴鬼面具,所扮演的鬼怪手持魔杖“卜”。咱们今天的竖提就是那根拐杖,有趣吗?看到戴着鬼面具的巫师,你有什么感受?(害怕)这就是“畏”的意思。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就为我们介绍了其中的四种恐龙,大声读读课文第第2自然段,用“”划出这几种恐龙的外形特点。了解了“畏”字的来历和意思,我们再来观察这个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怎样在田字格中写好它呢?跟着老师书写“畏”。(书写要求:田字居中一横长,竖提立稳捺舒展。)拿出练习纸,在上面仿影一个,描一个,再写一个。【设计意图:英国心理学家布鲁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恐龙本身就是学生感兴趣的动物,因此,布置学生自主探究恐龙形态,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2.体会作者写法孩子们,这里的每一种龙都有不同的样子,每一种龙都长得那么奇怪。怪不得作者说……(出示: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这就是这一段的中心句,作者围绕中心句,介绍了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这四种恐龙,把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