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我永远的老师孔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从教数年与学生同行少说也有几百人。我在和我的学生相处中成长,在向他们学习的过程中进步,应该说:学生,是我永远的老师。故事一:请记住学生的名字一直以来,我总是记不住别人的名字,即使是同学的名字,如果不是特意记且实践多遍,我还是记不住的。我把它归咎为记性不好,轻易地原谅了自己。担任语文教学兼班主任工作后,因工作的需要,才强迫自己记住学生的名字,但因班上学生人数太多,所以在一两个月内,总是不能记住学生的名字。有时学生到办公室,我想请他们帮忙找个同学,却总想不起学生的名字;上课时,想表扬一个同学,只能说:“刚才那位同学……”虽然尴尬不断,但心里还是不以为然.终于有一天,我却因此而伤害了一个同学:一次公开课,我提了一个课外拓展的问题,班里热烈的气氛霎时安静下来,经我一再提示,终于有个女同学举起手我一阵欢喜:“张日婷,你来说说。”我响亮地叫出了个名字。然而,我叫的并不是举手的同学,在一个角落里,迟迟疑疑地站起一个女同学,她怯生生地望了望满课室的听课老师,眼里已噙满泪水的双眼给了我极大的震撼!我知道自己无意中伤害了一个本来已经少言寡语的学生!静下心来想想,其实记不住学生的名字,并不是真的因为自己记性不好,而是教学责任心不强的表现。学生的名字都没用心去记,那么我对学生能了解多少呢?又何谈面向全体学生呢?我为之汗颜。我也因此明白了:只有走进学生,真正了解学生的需要,才能实现与学生的心灵交融!故事二:遭遇“学生早恋”那是我刚走上讲台不久发生的一件事情。刚从学校毕业,我被分配到了一所山村学校。因学校老师少,领导让我担任六年级的班主任兼任语文、英语老师。自己刚刚由学生变为老师,丝毫没有因被分配到乡村学校而苦恼不堪,一心扑在学生和教学上,心中的那份热情足可以把讲台融化。我觉得我自己付出了真情,学生应该规规矩矩,不给我的工作添乱。直到有一天下午放学后,一个老教师把我拉到一边,跟我讲了这样一件事:班里的体育委员陈祖浪总是放学后在校门口等学习委员董语洁,还对语洁“动手动脚”,而语洁每次都“甜蜜蜜”地笑。老教师一再地摇头叹息:早恋啊!这些孩子,这么小,他们懂什么?!末了,还一再地叮嘱我:一定要“严厉”批评,并且一定要把这种“苗头”扼杀在“摇篮”里,免得班里其他同学效仿。刚听到这件事,我当时是非常愤怒的,我觉得我的学生辜负了我!年轻的心第一次如此受挫。如果不是因为放学了,我肯定会马上把那两个学生叫到面前狠狠地训一顿。晚上翻阅这两个学生的档案,我陷入了沉思。陈祖浪是全班最高大的男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担任班里的体育委员,学习一向不好,但却是班里的“领袖”,全班男生唯他马首是瞻;董语洁一直是学习委员,平时温柔文静,但每次学科竞赛都不含糊,总能为学校带来荣誉,是一个全面1发展的学生。这两个学生真的如老教师所说的“早恋”了吗?想起在课堂上每次语洁回答问题到精彩处,祖浪总是带头鼓掌。平时不觉得有问题,现在我也疑惑起来。对于这个敏感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过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不管怎么说,还是先分别找他们谈谈了解情况再说。我特意挑了一个放学时间,办公室没有一个老师。望着这个比我还高出一头的男生,虽然我已做好准备,但仍觉得谈话异常艰难。嗫嚅了老半天,我终于挤出这样一句话:“听说你经常在校门口等一个女生?”“是。等董语洁。”呵,回答得还很爽快。但这完全在我的设计之外,我以为他会隐瞒。“你怎么想的?”我稳了稳神,没有生气。“我没有怎么想,就是想和她一起回家。”男生语气很冲。怎么所有的回答都不在我的设计之内?我正想生气,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及时制止了我。“你知道你在干什么吗?”我依然很和气。“知道”依然很冲。怎么会这样?!这完全不是我想要的谈话方式!我突然感觉到我不想谈下去了。教育一个年龄比我小不了多少的学生不要早恋,年轻的我力不从心。强压住批评他的冲动,我微笑了一下,说:“既然这样,那你回家吧。路上小心点。”我注意到他微微愣了一下,然后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