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二则一、走近作者及作品1、庄子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文学家,宋国蒙人。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2、《庄子》庄子及其后学者所著《庄子》一书,是道家经典之一。《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言辞瑰奇,善用寓言与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二、初读课文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读准下列字沌倏窍凿dùnshūqiàozáo混沌(hùndùn)之死•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叫做助词,的用来看(外界)、听(声音)、吃(食物)、呼吸(空气)恩情助词,的商量代词,他们一起代指七窍名词作状语,每天三、翻译课文3、把下列意义相同的“之”归成两类。南海之帝待之甚善浑沌之地浑沌之德尝试凿之助词:南海之帝浑沌之地浑沌之德代词:尝试凿之待之甚善5、熟读课文,直至背诵。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四、合作探究•1、自由朗读课文,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原因:倏忽报德•经过:日凿一孔•结果:浑沌死•2、回答下列问题,体会故事中“倏、忽、浑沌”命名的意义。•文中“倏、忽”意为急匆匆、神速的意思,代表有为,意在讽刺二神做事快而不加思考。•混沌,聚合不分的样子,指天地未开辟前的自然状态,代表无为。•“倏、忽、浑沌”命名,即生动形象又充满幽默与讽刺,同时也反映了庄子想象的奇诡。••以人的有为,来凿就自然的无为。有为的所谓成就,就是无为的死亡了•3、《浑沌之死》蕴含了什么道理?•(1)做事快而不加思索,对客观事物不不去作认真分析,调查研究,单凭主观热情,盲目好动,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即不按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2)告诫人们遇事要多动脑筋,多思考,尽量减少和避免决策上的失误。•(3)做事虽出于好心,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相反结果。五、拓展延伸•1、联系现实生活,说说日常生活中不按规律办事,违反事物本性,好心办坏事,效果与愿望相悖的实例。五、拓展延伸•1、除了从课文中学到的成语外,你还知道《庄子》中的成语吗?•鹏程万里、呆若木鸡、朝三暮四、望洋兴叹、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螳臂当车、东施效颦、扶摇直上、涸辙之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