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心感化学生冬去春来,光阴荏苒。转瞬间,我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已从教三十四个春秋了。在这短暂而又漫长的岁月中,虽然没有可歌可泣的伟大事迹,没有轰轰烈烈的辉煌成就,但我能始终如一全身心地投入到我热爱的小学教育事业中,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用辛勤的汗水和挚诚的爱赢得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孩子们的喜爱、家长的信赖与尊重。蓦然回首,我的教师生涯既艰辛又快乐。说艰辛吧,是因为只要孩子们一走进校园,我就得围绕孩子们转: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写字、读书、写作文;星期天的家庭作业完成如何,班级清洁区是否打扫干净,学生是否全部到校了,老师的工作就如同一杯淡淡的白开水,天天如此,循环往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从没叫一声累,甘当革命的老黄牛——毫无怨言地工作着、忙碌着。说快乐吧,是因为在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如沐浴春风。操场上、教室里都留下了我和孩子们的声声情,句句泪。我爱孩子们,从而尊重、理解、信任他们。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让我懂得:教师只有给予了孩子们真正的爱,才能得到他们的拥戴,才能赢得他们的喜欢,才能获得他们的尊敬,才能融入他们的群体。孩子们会在一种自然、自觉状态下,开始喜欢你的课,喜欢完成你布置的作业,喜欢考虑你的建议,喜欢按你的吩咐去做事,喜欢与你交流他们内心的想法,且能向你坦露他们的心扉,悄悄告诉你他们心底的秘密。就这样,在你真心去爱孩子们的同时,故事也就悄悄发生了。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起去分享发生在我和孩子们之间的一些小故事吧。在平时的工作中,学困生和调皮生是最让人头疼的。尤其是现在的学生:一类是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孩子要么跟着爷爷奶奶,要么跟着外公外婆,要么托给自己的亲属。这些留守孩子,父母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另一类是少数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中,从小都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性格孤僻、古怪,难以管教。亲情的严重缺失造成了他们生活习惯差,意志力薄弱,心理异常,学习态度不端正。因此,老师除了教学还要担当起“父母”的角色。从教三十多年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班上不免有几个学困生和调皮生我总是用一颗平等而善良的心去对待他们,用真情唤起他们生活的激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利用课余时间和他们进行交流,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帮他们走出“困境”。我清楚地记得:胡友发、马学友,两名学生曾经是我班的调皮生,胡有发有小偷小摸的坏习惯,曾几次掏同学的书包,在学生中影响极坏。马学友专做危险事情,逞强、斗胆,仇视一切(后来经调查:他生活在异父家庭中,三年级时还曾在家服毒,经抢救幸存下来)。胡友发父母外出打工,一直是外公、外婆这般溺着爱着。这孩子相貌堂堂,爱打扮,可就是故意捣蛋,刁难学生和他人,不遵守校规校纪,不服从老师管教。对这几个出了名的“淘气包”,我首先摸清他们的家庭状况,建立家校联系档案簿,全面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兴趣爱好等。然后一一进行个别教育,帮他们排忧解难,解决情感上的困惑学习中的苦闷、生活中的烦恼。一次不行,来二次,就这样不知教育了多少次,可都以失败而告终。每次当我对他们信心百倍之时,他们便又错误重现,我有点无可奈何了。当时几位老师好心相劝:“赵老师,对胡友发、马学友这样的学生不要管得太紧,怕他们出事。”这样的孩子不管,那不是更糟糕吗?不管怎么样,我心怀一丝希望,依旧没有放弃他们。到底该如何使他们能够改正不好的习惯,真正喜欢上学习呢?我苦思冥想着我便找来教育学、心理学及名师辅导学生的书籍阅读,寻觅解决的好办法。我顿时豁然开朗,孩子们的不良习惯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反过来,我只有用我满腔的热爱和打持久战的顽强毅力去关心他们,感化他们,就能拯救这些同样可爱的懵懂而不是不可救药的孩子们。其实这两个学生都很聪明可爱,只是教育诱导不得法而导致他们调皮,爱玩不思进取,学习成绩一滑再滑,并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气。于是,上课时,我有意识地精心巧妙地为他们准备一些在他们能力范围之内的问题适时让他们回答。他们出现错误时,我从来不当着同学的面批评他们,但这并不表示我就不去管他们,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