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牛·战马》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综合·探究”学习领域。“综合·探究”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耕牛·战马》则融“造型·表现”、“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为一体,同时与历史学科相综合,促进学生对传统美术的题材进行探究,探究古代牛、马在人们生活中的位置,及与人类情感的关联;探究耕牛、战马在中国古代国力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与国力强盛的密切关系;并灵活运用美术学科知识探究中国绘画中线的表现语言。一、教学路径看:马是古代人类最亲近、最依赖的一种动物,无论平时的农业生产、载物、交通,还是战争中的两军拼杀,都依赖于马。马是艺术家热衷表现的题材之一,所以在古代的壁画中就有战马奔驰的形象。如唐代造型饱满的浮雕《昭陵六骏》、色彩浓重的《三彩骑马狩猎》和宋代的《五马图》,这些都可以看出马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同时也看到人们对马倾注的特殊感情。《五牛图》,中国画的手卷,习惯上从右向左展开观赏。打开卷首,看到第一头牛怡然自得的低侧着头;第二头牛则昂头向前瞻望;第三头牛却端端正正地站在画卷的中央;第四头牛回首顾盼;最后一头牛,穿着鼻环,带着缨络,神色庄重,缓步而行。画面上没有背景衬托,完全以牛为表现对象,对牛的造型描绘细致、生动,在鼓励农耕的时代,以牛入画有着非常的含义。学:线描作为中国绘画中重要的表现手段,不单描绘物象的形体结构、质感、动态等,还和艺术形象的神韵相结合,发展为独立的表现语言——白描。《五牛图》,画家以较粗的墨线勾勒牛的轮廓,线条虽然简洁,但是画出的筋骨转折十分到位,牛口鼻处的绒毛更是细致入微,目光炯炯的眼神体现了牛儿们温顺而又倔强的性格。《五马图》,以线为表现手法,画了五匹西域进贡给北宋朝廷的骏马。五匹骏马毛色状貌各不相同,或静止,或缓步徐行,画家用线概括、精简、流畅,形象地表现出马的神态。可以看到画家用纯熟的勾线技法,把盛行于唐代吴道子时代的线造型,发展为具有丰富表现力的画种——白描,这幅画就是确立这一画种的标志。实践: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美术的理解,逐步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白描的表现手法。尝试了解线条的变化,临摹一头公牛,表现公牛的不同质感及神情。创新:运用已有的绘画知识,结合历史教材,探究不同时期战马形象的审美变化。二、课时建议本课设计为一课时,引导学生参与历史与美术的综合探究活动,以耕牛、战马两条线索探究牛、马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位置。通过临摹,让学生体验线的表现力和中国画线造型的表现手法。教学内容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赏析、临摹,了解中国画中牛、马题材的表现意义,古代牛、马在人们生活中的位置,及中国画的绘画语言和线条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对形象的概括表现力。操作目标:尝试运用线条的变化,临摹一头公牛,呈现公牛的不同质感及神情,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审美素养。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感悟中国画简淡的风格,发展学生对中国画的感知能力,培动物、善待动物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绘画主题与历史发展的综合。教学难点:主观情感与线条的表现性相结合。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素描纸、画笔,查阅牛、马的相关历史资料。四、教学内容要点历史中的牛:汉代墓室壁画《耕牛》、唐代韩滉《五牛图》、宋人小品《牧牛图》等。古代马文化:《说文解字》某一部所包括的汉字越多,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一类事物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在当时的社会中,这种文化相对比较发达。《说文解字》中共收录了115个“马”部字,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古代马文化的精细和完善。历史中的马:汉代画像石《马》、宋代李公麟《五马图卷》(纸本,白描,26.9厘米×204.5厘米,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元代《二马图》等;奚官:官名,职司养马。白描: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教学过程与方法本课以问题为线索,通过题材、耕牛、战马、线描、质感、性情等,引导学生探究中国画线描的表现力,并尝试用线表现牛的特征。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