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教学改革1998年,教育部确定:江苏苏州、湖北荆门市、福建莆田市......等7地市为中考语文改革试点单位,今年将在全国逐步推行中考改革工作。语文中考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推进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中考改革把作文教学推到首席位置。作文是学生思想品德、思维能力、词汇表达等方面能力的集中体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把好作文教学这一关,实际上就是抓住语文教学的“主干”。为此,如何进行作文教学以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在此,本人就如何进行作文教学改革谈几点看法。首先,教师要有大胆的改革意识,一改过去为片面追求升学率为考试而作文的教学态度,打破模拟试作文训练。小学开始模拟词汇,中学模拟材料,高中模拟结构,这种模拟训练导致了严重的弊端。考试考出了雷同的作文。过去中学作文教学中过分强调所谓“人格”训练,形成了许多条条框框、套路模式,教学中不是引导学生感受生活,认识生活作为作文的源头活水,而是教给学生一些死的技巧、格式,使作文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而成为毫无生机的机械训练。这种训练已经变成了一种桎梏和模型,严重地束缚着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个性的自然和多元化发展。只有打破这种模型,给学生以自由翱翔的天空和独立发展的机会,青少年的创造性才能得以充分发展,才能避免出现机械呆板的“背书虫”“抄书匠”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其次,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体会生活。纵观近年来各省市的中考语文作文命题的改革情况,不难发现作文命题都带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紧密的关已性。要求考生用自己的眼睛关注社会、观察生活、体悟人生,真正把社会生活的源头活水引进作文中来,激活作文的生命力。作文题目贴近考生实际,目的让学生有事可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一句话“考生说自己想说的话”1998年我市中考作文命题就遵循一个原则“文道统一,有时代感”。如大作文《读书乐》就是结合当前科教兴国的形势,又贴近考生实际,小作文《从“不知道母亲的生日”谈起》也是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入手,“孝心献父母”是命此题的直接原因。1999年我市中考作文命题则更具时代特色了,要求考生写我们家庭生活中关于“电”的东西“电灯、电器、电话、电脑......”等等。众所周知,现代社会是电讯事业飞速发展的时代,电话、电脑已不断深入我们的家庭生活,这不正是要考生谈奏一曲时代的交响乐吗?而且命题已突破了文体的限制,也给考生抒写自己的真实思想以极大的自由,对中学作文教学也将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根据这些时代改革的号召,我们会发现作文的命脉所在─传情。也就是如何教学生在文中传达自己最真实的感情。情感是文章内容的基本因子,一篇没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好文章。为了在作文中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体会生活,而且要把感情融入现实生活之中,饱含深情地去体味生活。观察生活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事物客观特征的把握,在观察过程中,除观察客体时时处在运动变化之外,观察主体的心理处境、情绪状态等主观因素也时刻在变化着,这就必然会形成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丰富多彩的观察结果。大千世界的一草一木是没什么感情可言的,可是,当我们把感情的眼光投向它们时,它们便变得含情脉脉了─山成了“相看两不厌”的知己,树成了傲骨铮铮的君子,河成了跳跃欢唱的少女,花则成了或溅泪、或孤独、或轻薄、或凝重的世俗凡人,这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讲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所以我们就要指导学生饱含深情地去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在生活中抓住实实在在的东西,并做到“静思默察,烂熟于心”才会使习作者在“凝神积想”中“一挥而就”,才能从一堆沙砾中淘出闪光的“金子”,才能真正从一粒沙石上悟出其“个性”来。正如老舍先生所说的那样,比如刮一阵风,下一阵雨,你就要把当时的情形记下来,以此来丰富自己的语言材料。若没有细心的观察,老舍便不会有“柳枝横着飞,尘土四下里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的”形象描写。若不去观察,只凭当然地捏造,写出来的场面便会千物一貌,描写的人物便会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