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讲究唱、做、念、打,富于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别于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但是近几年来,戏剧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日趋衰弱,受到了新生艺术的冲击。尤其港台歌曲大量涌入内地,学生追星捧星,趋之若骛,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却是知之甚少。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现代戏剧主要指的是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是主体,外国戏剧一般专指话剧。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五)明清——戏曲的繁荣期。明代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汤显祖。他一生写了许多传奇剧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清代主要有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桃花扇主要讲的是明朝末年,朝政不修。抨击时弊的“复社”领袖侯朝宗,因抨击当朝奸臣阮大铖而赢得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慕,引为知己。阮大铖因有意收买侯朝宗,托他的盟弟、与复社文人有交往的杨龙友代赠朝宗白银三百两,作梳拢香君之用。侯不明底细,不疑收用。定情夜,朝宗题诗扇上,赠与香君作定情之物。次日,香君得知银子来历,即请杨如数退还阮大铖。翌年,崇祯自缢煤山,阮大铖勾结凤阳总督马士英拥立福王继位后,大肆搜捕“复社”人士。朝宗被迫告别香君,投奔扬州。阮大铖向马士英献计买下香君,赠予淮阳督抚田仰为妾。香君誓死不嫁,以头触桌。杨龙友就扇面上香君殷殷血迹,信手提笔勾勒几枝桃花。香君乃托人携桃花扇致朝宗,以明心迹。不久,清兵陷扬州,阮、马仓皇出逃,香君入栖霞山葆贞庵避难。八年后,朝宗至庵寻访香君。不意朝宗一卸风衣,呈现一衣清装,业已依附清朝,变节投敌。香君大惊,乃严词斥责,并撕碎定情诗扇,以示决绝。朝宗自惭形秽,乃黯然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