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称呼得体”是涪陵区中小学文明礼仪读本《礼仪与生活》小学中段第四单元“社会礼仪”第3课的内容。教材编写意图:学习并正确使用称呼语,从而提高学生素质,进而提高学生交往能力。教材特点: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教材图文并茂,富有启发性,从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来看,为教师创造性教和学生创造性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学会该单元前2课“公交礼仪”和“真诚道谢”后的自然延伸,也为学习下一课“友好交往”奠定基础。二、说学情三年级的孩子已经掌握了一些常见的个人礼仪,家庭礼仪、校园礼仪。但在社会生活、人际交往中,因为场合、情境、对象的不同,如何做到有礼有节、称呼得体,还需要加强学习。三、教学理念根据《中小学文明礼仪指导纲要要求》结合三年级学生认知、思维和心理特点,我确立本课的教学理念: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教学活动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学生学后将升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称呼语;会根据不同场合、情景、对象的不同得体地称呼他人;知道称呼得体的重要性,懂得是对他人尊重的表现。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故事、知识问答、角色表演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称呼得体的活动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感受到在交往中要称呼得体,相互尊重,从而提升学生个人素质,乐于与他人友好交往。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并正确使用常用称呼语。教学难点:会根据场合、情境、对象的不同得体地称呼他人。六、说教法:1、创设情景法:通过整合书上的情境图及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得体地称呼他人。2、问题引领法:创设一系列称呼礼仪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交流、讨论中理解并正确使用称呼语。七、说学法:1、讨论法:抛出问题如:能不能使用绰号称呼?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明白:使用绰号称呼是对不别人的不尊重。2、表演法:创设“参观的客人到我校”情景剧表演,让学生进行情景体验,检验学生是否能把所学的知识提升到行为中。古时候,有个青年人骑马赶路,眼看天近黄昏,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心里很是着急,正好,有个老汉路过,青年人扬声喊:“老头儿,这儿离客店还有多远啊?”老汉回答:“五里。”青年人跑了十几里路都没有见到客店的影子,他在暗暗骂着那老汉时,却突然省悟:哪是“五里”呀,分明是“无礼!”老汉在责怪他不讲礼貌!于是马上掉头往回赶,见着那老汉就翻身下马,叫了一声“大爷”,没等他说完,老汉就说:“客店早已过了,你要不嫌弃的话,就到我家住一宿吧。”八、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感知称呼礼仪。思考:年轻人对老人前后不同的称呼,老人的反映是怎样的?为什么前后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明明刚出门,就遇见邻居买菜回来,他是怎样得体称呼她的呢?他又是怎样和她打招呼的呢?他书城工作人员询问科普类书籍在哪里?他是怎样询问的?又是怎样得体的称呼她的呢?(二)、走进生活,学习称呼礼仪《礼仪小使者明明的一天》书架旁,一位年轻人帮明明取下高处的科普类书,明明非常感谢这位年轻人的,他会怎样说呢?又是怎样得体地称呼他的呢?明明来到了东东住的小区,可他不知道东东家E栋3单元具体在哪里?他是怎样询问小区里的这位老人的?明明把书给给了东东后,就要到羽毛球场打球,可他不知道羽毛球场在哪里?他是怎样问打篮球球的男孩的,他又是怎样称呼他们的呢?和爷爷奶奶同辈的老年人,女性统称为奶奶,男性统称爷爷。明明刚出门,就遇见邻居买菜回来,老师提问:他是怎样得体的称呼她的呢?又是怎样和她打招呼的呢?(生思考后得出答案:奶奶好,买菜回来了呀!),老师接着问:那什么情况下可以称呼他人为奶奶?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趁机总结出: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课本2—5幅情境图,总结出叔叔、阿姨、伯伯等日常称呼语的用法。最后师总结向叔叔、阿姨这种正确的称呼是得体的称呼,师板书:“正确”这是一名医生,他姓周,我们可以怎样称呼他呢?(周医生)这是一位工程师,他姓张,我们可以怎样称呼他呢?(张工程师)最后师总结向周医生、赵局长这种姓+职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