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大江保卫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周红蕊教材分析《大江保卫战》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课文,这是一篇洋溢着时代气息的通讯。课文在写法上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既写了子弟兵全体,也抓住了黄晓文这个典型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从而展示了人民子弟兵为人民着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子弟兵与人民的鱼水深情。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回味无穷、震撼人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品味、人格影响的好教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教学重难点:从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会解放军战士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继续学习第23课,齐读课题。2、回忆课文最后一段内容并填空,一起朗读。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铭记”的意思。相机板书。3.过渡;为什么要永远铭记着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这背后的故事。二、细读文本〈一〉1.上节课,我们知道了1998年的夏天,暴雨连连、洪水泛滥,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回到那段令人刻骨铭心的日子。2.那究竟为什么要永远铭记着人民子弟兵呢?请默读课文二到五自然段,边读边用心得想一想、画一画,哪些场面令你感动并会铭记在心?再试着读好你所画出的句子。3.汇报交流。A: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1指名说出感受,理解“嶙峋”意思。背着那么重的沙包,快速的在片石上走起来,想象下会是什么滋味?可是在那个时候,他们只顾得上?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指名读,生生互评。B:过渡:在这一段中,还有哪些句子打动了你?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指名说出感受。这风雨交加,多么凶险啊,他们退缩了吗?你觉得他们心态怎样?指导理解“人墙”的力量。官兵们用自己的呐喊声告诉我们,面对随时可能被洪水冲走的危险,他们也全然不顾。分大组读并体会。C:过渡:还有什么地方令你感动?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指名说出感受。出示官兵伤情具体数字,分享心情,说说体会。小结:为了保住大堤,他们身抗沙包,脚踩嶙峋的片石,伴随着狂风暴雨,一连作战几个小时,他们流下了汗水、更流下了鲜红的血水。4.这场与洪水的较量啊,出示对联,一起读。小结:与其说,如此英勇的人民子弟兵是在保大堤,不如说他们是在保千千万万的老百姓,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吗?出示最后一段,读。细读文本〈二〉1.除此之外,课文中,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动?(黄晓文事例)2.这是在讲述一个关于谁的故事?如果说刚才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一组抗洪抢险的群英图,那么第四自然段就是对黄晓文的大特写.在这个特写中,你会把目光牢牢锁定在哪些小细节上?请同学们拿笔迅速默读第四自然段,圈圈画画。3.交流动词用法;4.认真读读这个句子,不用想都知道,像他这么拔,一定非常疼。那他就不能再等等,等到医疗队来替他包扎,给自己减轻些疼痛吗,为什么?你能感受到黄晓文身上有股什么精神?指导读这段话。5.小结:同学们,黄晓文拔出的不仅仅是铁钉,拔出的更是人民子弟兵的英雄气概,这样的铮铮铁汉,难道不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吗?出示最后一段,读。细读文本〈三〉1.过渡:面对肆虐的洪水,还有哪些场面会令你感动?指名说感受。这句话的句式很特别,特别在哪儿?指名读。2.他们已经鏖战了几个小时,已经疲惫不堪了,就不能歇歇脚,喘口气吗?如果你就是当时的战士,你会怎么想?看图片,补充:战士们早行动哪怕一秒,百姓们的安全感就会多增加一倍。看,年幼的孩子们在等着他们,年长的奶奶等着他们,灾民都在等2着他们。而在和滔滔洪水殊死搏斗之中,李向群、高建成和刚满十八岁的惠伟等在内的17名战士,再也没能等到与自己的家人团聚,永远的离开了我们。看了这些,你想说些什么吗?3.他们用年轻的生命在浪尖上铸成了17座永久的丰碑。百姓们更是情不自禁地道出了他们的心声---哪里……(引读)人民子弟兵把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