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校园环境标志设计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环境标识设计的基本知识。2.初步学习以协作的方式进行整体设计。3.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美化生活的意识。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环境标识设计的基本原则,环境标识设计与环境的协调关系。难点:校园环境标识设计及其制作。三、设计思路:编写思路。本课与第一课内容有着一定程度的联系,体现了设计与环境的关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育。”课文在整体布局上,首先展示的是一系列优秀的环境标识设计,培养学生学习环境标识设计的兴趣;其次是环境标识在校园环境中的实际运用;最后是校园环境标识的设计流程以及安装过程。环境标识设计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特定目的进行设计与制作,起到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环境的目的。本课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加强趣味性、实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本课的学习过程分为:切入、感受和表现。(1)切入——标识设计的范例。标识设计内容的选择,要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艺术修养,培养学习兴趣,为终生学习打好基础。因此,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和着眼点进行本课学习,重点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必将有助于丰富和强化学生的知识水平。(2)感受——优秀的校园环境标识设计作品欣赏。教材中,首先编入的是一些优秀的标识设计,包括校园指示牌、停车场指示牌及社区环境标识等,说明环境标识设计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然后是一些名校的环境标识设计,如斯坦福大学典雅的校园环境,北京师范大学“绿草茵茵,踏之何忍”的环境标识,根据所选图片,从工具材料、造型、设计等不同角度对作品进行阐释。(3)表现——学生动手参与。教材最后要求学生策划、设计并动手制作校园标识,加强协作,如集体讨论设计方案,加工制作并安装,一切都是与他人互相协作完成,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集体观念。通过深入尝试、体验,营造一种艺术氛围,使学生产生愉悦感受,从而引发对美术课程的喜爱。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悉、掌握环境标识设计流程的各个环节:考察环境——确定内容——选择材料加工制作——安装,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四、教学资源:(学生)常用的设计、制作工具(教师)展示校园环境标识设计的图片或其他影像资料、必要的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设计:1.导入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前考察校园环境,用文字、影像的形式记录调查结果。要求学生通过考察,初步确定环境标识设计的内容。2.深入教学。(1)图片欣赏。教师把自己收集、整理过的校园风景图片通过课件的形式放映给学生观看,同时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地方放置怎样的环境标识比较合适。(2)请学生结合观看的图片和自己准备的资料,讨论环境标识设计的形式和色彩,以及与校园环境协调产生的效果。可以分成小组讨论,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3)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己的观点,运用适当的材料加工制作环境标识。(4)教师根据学生做成的环境标识进行评比,并展示关于校园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自己设计制作的环境标识放在校园哪个地方最为合适。3.课堂延伸。标识设计作品制作完成后,召开一次班会,邀请其他班级的部分学生、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参加,共同进行评议。提示:必要时可以邀请生物、地理教师配合。4.布置作业。组织学生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