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总论.什么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对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从出生到入学前这一阶段心理的发生、发展特点和规律的一门科学。从初生到进入小学之前,也就是0-6岁儿童心理的发展。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概念。。。•个体心理的发生•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发展二、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个体心理的发生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a、心理过程都包括那些?b、什么是个性?它又包括那些内容?个性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性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3、学前儿童心理过程和个性发展•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可以突出地以“WWW”来表示,即what(是什么),揭示或描述心理发展过程的共同特征与模式;when(什么时间),这些特征与模式发展变化的时间表;why(什么原因),对这些发展变化的过程进行解释,分析发展的影响因素,揭示发展的内在机制。三、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发展的动力;发展的历程;年龄和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第二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是谁起决定作用”一、基本理论问题(1)遗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的鼻祖是优生学的创始人英国的高尔顿(F·Galton)。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坚持以遗传的观点来解释个体差异。他认为遗传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儿童的心理与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经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育只起引发作用。。美国心理学家霍尔(G·Hall)有一句名言:“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2)环境决定论主要代表人物为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J·B·Watson)。这种理论的论点是:儿童心理的发展是环境教育的机械作用的结果。华生在他的著作《行为主义》中有一段著名的论点——“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的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豪商,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无论他的天资、爱好、脾气以及他祖先的才能、职业和种族……。”这完全否定了儿童的素质、年龄特征以及内部状态的作用。孪生子女的智力的调查孪生子女的智力的调查•Kimling&Jarvik总结了半个世纪来八个国家对血缘关系与智商的相关研究,结果为1.无血缘关系生活在不同环境者0.002.无血缘关系在同一环境长大者0.203.养父母与养子女0.304.亲生父母与亲生子女(生活在一起)0.505.同胞兄弟姐妹在不同的环境长大者0.356.同胞兄弟姐妹在同一环境长大者0.507.不同性别的异卵双生子在同一环境中长大者0.508.同性别的异卵双生子在同一环境中长大者0.609.同卵双生子在不同环境中长大者0.7510.同卵双生子在同一环境中长大者0.88关系相关系数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一对出生48周的孪生女婴,都没见过楼梯•48周:对T进行每天10分钟的爬楼梯训练,连续6周。•53周:对C开始训练,连续2周•55周:T与C能在10秒内爬完这5层楼梯脱离人类环境的实例脱离人类环境的实例1920年,在印度狼洞发现“狼孩”阿玛拉(8岁),她具有人类的遗传素质,但不具备正常儿童的心理。她四肢爬行,不穿衣服,白天睡觉,夜间活动,用舌头舔食生水和流汁,吃地板上的生肉。阿玛拉活到17岁。在辛格夫妇的精心训练下,2年后,阿玛拉能直立,6年后能直立1岁儿童的水平行走,7年后学会40多个词,智力相当于4岁阶段性?连续性?(二)发展的连续性——前后发展阶段之间不是没有联系的,前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后一阶段发展的基础,当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三)发展的阶段性——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它处在量变阶段,在较短的时间内,没有突然的变化,但是从较长一段时间来看,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便发生“质变”,表现出一些带有本质性的重要差异,这些差异有显著的变化,使儿童心理发展呈现出“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是辩证统一的。一、精神分析理论二、行为主义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四、社会文化理论五、信息加工理论六、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二、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人物:一、弗洛伊德1、潜意识理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压抑情结童年的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