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遭遇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2、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和生命3、文本对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探究,理解与领悟在特定情境下,人性的坚韧与伟大。二、教学重难点1、2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用战争的图片、悲壮的音乐导入。自从有了人类文明,就有了战争。有人说,从来就没有永恒的和平,而战争却是永恒的主题。所有的战争,无论是败是胜,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饱受苦难的,则是无辜的人民。家园的毁坏,亲人的离开,都是战争给人带来的祸害。回首上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们带来了太多痛苦的记忆,时至今日,这伤口依然在隐隐作痛,今天让我们追随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脚步,再一次去面对战争的痛苦,去感受一个俄罗斯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变化……(二)知人论世(作者介绍):1、肖洛霍夫,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俄罗斯顿河维辛克镇克鲁日林村的一个磨房主的家庭,1918年在中学读书时,因卫国战争辍学。1926年肖洛霍夫开始构思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14年间完成四卷本。小说引起多次争议,但仍获得广泛的声誉,并与1941年获斯大林奖。还发表《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和第二部,苏联评论界称他为“史诗作家”,作品被誉为“苏维埃时代的编年史”。代表作:《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1965年,肖洛霍夫“用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本文发表于1956年,当时卫国战争结束已经10年,战争结束时肖洛霍夫遇见过一位家破人亡的军人,根据他讲述的不幸遭遇,构思成小说。小说节选部分写了索科洛夫从战俘营逃回后的经历。(三)整体感知1、解题:《一个人的遭遇》一个人指的是谁?是怎样的一个人?索科洛夫,参加二战的军人,忠厚。朴实,善良,坚忍不拔2、他有怎样的遭遇?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填空:(前文)主人公索科洛夫在苏德战争中受伤被俘,冒险逃跑但被抓回,被派为一个少校工程师开车,找机会俘虏了少校,冲过火线,回到自己的队伍……(本文)首先是得知家被德军轰炸毁灭。_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想念妻子,而邻居的信给他带来了噩耗:他的家被德军炸弹摧毁了。索科洛夫的心情______________但是他还是想回家看看。过去亲手建起是家园,现在的景象______________索科洛夫的心情______________。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当了大尉和炮兵连长的儿子的身上。儿子在战争中成长,当上了大尉和炮兵连长,索科洛夫开始憧憬着战争以后的和平生活。然而,他等来的却是儿子牺牲的消息,而且是战争结束的那一天。这时儿子的样子______________。索科洛夫的心情______________。战争夺走了索科洛夫最后的希望,他最后的小愿望被破灭了。他开始酗酒,幸运的是,他遇到了凡尼亚,此时,他的心变得明朗起来了。______________。索科洛夫的心情______________。收养了凡尼亚以后刚刚有点平静下来的生活又被一次意外打乱了______________。课文最后一段叙述,道出了索科洛夫的心声:______________。战争于任何人而言都是一场浩劫。【参考答案】遭遇从引文开始:苏德战争被俘――冒险逃跑被抓回――俘虏少校,逃回队伍〈心情是兴奋的,急切的——喜〉――家破人亡〈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回家后的感觉,感到穿心的痛——悲〉――找到大尉连长儿子〈激动,并想像战后的幸福的平民生活,体现了对和平的向往——喜〉――儿子牺牲〈生前死后的对比描写,既体现了父亲的无限的伤痛,更用一种以美衬丑的手法表现了对战争的憎恶——悲〉――找到小儿子〈重点描写,让学生重点读——喜〉――因车祸外出谋生〈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让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