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赏析(一)——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赏析:《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是一首流连光景、抒发暮春情怀之作。全词意致缠绵,却不见雕琢之迹,所叙清歌、美酒、天气、亭台、落花、归燕、小园,无一不给人和缓恬然的感受。景物当中蕴涵着词人的种种情愫,在看似平淡的语气中又别有一番意蕴深长的哲理思索,读来自然婉媚,情韵动人。开篇写词人把酒听歌的情境。面对同旧日一样的暮春天气,一样的亭台楼阁,词人忍不住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当黄昏中美丽的夕阳渐渐沉落,令人感到许许多多美好的人、美好的事与美好的情一如悠悠流逝的时光,将永不重现。这里词人所感已扩展到整个人生的变幻无常,也是词人从平淡的客观事物中看到了深刻的宇宙哲理后发出的感慨。下片“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对仗工巧流利,是全词的精华所在,被后人赞誉为“天然奇偶”(杨慎《词品》)。其中透露着惋惜与欣慰交织的复杂心情。由无可奈何的落花与似曾相识的归燕,词人领悟出大自然生命循环的永恒:美好的事物一旦消逝便难以挽回,但在消逝的同时,还会有其他美好的事物再现。这是词人对大自然客观规律的一种通达的看法,也是对现实生活澄明圆融的观照,因此对于眼前景物的改变、人事的无常,词人并无激烈的悲慨之情,而是在“小园香径独徘徊”,在淡淡的感伤之中仍有一种清明淡泊的思致,于人生无常里也体会到宇宙间永恒的循环。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远知何处。赏析: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1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