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科学体验乐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案例【主题】在科学教学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科学问题的各方面能力,体验其中的乐趣,促进更有效地学习自然规律,掌握科学知识。【案例背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尽可能地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和魅力,一方面能增强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和深刻地获取和掌握科学知识。小学科学作为一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基础课程。它强调了体验、增长、获取、尊重和善于等一系列科学学习的过程、方法和素养,让学生真正做到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四年级科学中一节探究型的课程。“声音”本身就是一个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的物体,而在这节课中,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并且通过几个小实验体会乐趣,把抽象化为具体,有效地掌握课程内容。【案例片断】片段一师:“同学们,讲台桌上有鼓、锣、橡皮筋、钢尺,请问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生:各抒己见,运用各种方法使这几样物体发出声音。师:“说的好,我们发现拉长橡皮筋不会发出声音,拨动它会发出声音;按压尺子不会发出声音,放在桌边弹动它会发出声音;按压鼓不会发出声音,可是敲打它会发出声音这是为什么呢?仔细观察一下在发声的物体都有什么变化呢?”生:“我发现拨动橡皮筋的时候发出声音的时候,橡皮筋在左右晃动,而拉长它时没有在动。”生:“我发现拨动钢尺的时候发出声音的时候,钢尺在上下摆动,而按压它时没有在动。”师:“观察的非常仔细,我们发现在发出声音的物体都会有什么现象?”生:“来回运动”师:“对,物体在振动的时候才会发出声音。”[设计意图: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难说清楚,这个活动由“扶”到“放”,让学生通过平常生活中常常遇见的如橡皮筋、鼓等物体,学会观察、学会思考。通过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发声物体的共同点,即发生了振动。]片段二师:“接下来我们来观察几个发生物体,来验证一下物体发出声音时是否都在振动。刚才敲打小鼓发出声音,可能看不清楚鼓是不是在动,那么我现在在鼓面上放上几粒绿豆请同学来敲打鼓面,看看会有什么现象。”生:体验小实验,观察现象。生:“我发现我们在敲打鼓,发出声音的时候,绿豆神奇地跳动了。”师:“我们没有敲击绿豆,为什么它会跳动呢?”生:“因为鼓面在动,使得绿豆也跳动了。”师:“这就证明鼓在发出声音的时候在振动。”师:“接下来的小实验,请每小组在用正确的方法敲击音叉,并且快速地放入水中,观察现象。”生:体验实验,观察现象。生:“敲击音叉发出声音,快速地将音叉放进水中,水面有波纹,甚至还会有水溅起。”师:“水面为什么会有波纹呢?说明了什么呢?”生:“是音叉动使得水有波纹,说明发出声音的音叉在动。”[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体验几个现象明显、有趣的小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大大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实验观察能力,概括总结能力,更使得学生对刚学到的知识加深印象。]片段三师:“原来物体发出声音真的都必须要在振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我们人也能说话发出声音,请问这个发声器官在哪儿呢?”生:(指着自己的喉咙)“在我们的喉咙里。”师:“对。在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发声器官,这个发声器官就叫声带。用手轻轻触碰声带,在说话的时候会发现它在振动。”师:“还有我们有时候能发现周围有苍蝇在飞动,是因为我们听到了“嗡嗡嗡”的声音,请问这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生:“是苍蝇的翅膀在振动。”[设计意图: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解释周围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使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案例反思】“物体由于振动产生声音”这一自然规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甚至是陌生的概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他们觉得敲打、碰撞、摩擦是物体发出声音的直接原因,他们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缺乏深入的探究声音现象的本质。所以在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