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概述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几千倍乃至几万倍方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依据分化程度、化学组成可分为3类:1、非细胞型微生物是最小的一类微生物。能通过滤过器,无典型的细胞结构,缺乏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必须寄生于活的宿主细胞内才能增殖,如病毒、阮粒。核酸类型为DNA或RNA,但两种核酸不同时存在。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DNA盘绕形成的拟核,无核膜、核仁,细胞器不完善,仅有核糖体。DNA和RNA同时存在。包括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射菌。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较高,具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胞质中具有完整的细胞器,如真菌。有一小部分可引起人类与动植物的疾病,具有致病作用的生物称为病原生物。有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是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这类微生物称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诊断和防治措施,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和与之有关的免疫损伤等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目的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11世纪时,北宋末年刘真人就有肺痨由虫引起之说。荷兰人列文虎克于1676年用自制的能放大266倍的显微镜检查了污水、齿垢、粪便等,第一次观察到微生物,为微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于1857年首先证明有机物质发酵和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并于1864年建立了巴氏消毒法,防止酒类腐败变质,即至今仍沿用于酒类和奶类消毒的方法。巴斯德开创了微生物的生理学时代,自此微生物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德国学者郭霍,他创用了固体培养基和染色体技术使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成为可能,并先后确定了多种传染病的病原菌。巴斯德与郭霍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俄国学者伊凡诺夫斯基第一个发现了病毒即烟草花叶病毒,随后许多对人类和动物植物致病的病毒相继被发现。1929年英国人弗来明发现了青霉素,为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一次大革命。寄生虫是指长期或短暂地依附于另外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获得营养并给对方造成损害的低等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原生物。截至2007年已完成测序的微生物有303种,正测序有505种,其中病原菌占42%。人体寄生虫学由医学蠕虫学、医学原虫学和医学节肢动物学三部分组成。1、医学蠕虫为多细胞无脊椎动物,软体,借肌肉伸缩蠕动。160种,重要20-30种,如蛔虫、钩虫、血吸虫和绦虫。2、医学原虫单细胞真核动物,具有独立和完整的生理功能。40种,主要有溶组织阿米巴、疟原虫、刚地弓形虫和阴道毛滴虫。3、医学节肢动物或称医学昆虫主要有蚊、蝇、虱、蚤、螨、蜱等。WHO防治的十大热病中,除了麻风病、结核和登革热分别由麻风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和登革热病毒引起外,其余7种均为寄生虫病,包括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病、和锥虫病。解放初期,我国把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黑热病和钩虫病列为重点防治的“五大寄生虫病”。黑热病于1958年已得到全面有效控制;1994年全国已基本消灭了丝虫病。免疫(immunity)一词是借用拉丁文学immunis演变而来,其原意为免除瘟疫免疫系指机体的抗感染防御能力。是机体免疫系统识别与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