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教学设计无锡市清名桥中学王传兵设计指导思想及目的:“大气压强”承前发展,但是已经脱离了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的实体存在,其本身“空洞”,而学生又“脑中无物”,因此,大气压的存在是首先要突破的难点;作为本节中要突出的重点和突破的难点——大气压的测量,笔者刻意把这一主题内容设计成学生能力的生成点,同时意图把相关的历史进程浓缩到课堂中,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生活与大气压息息相关而学生却“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学的实施就是要引导学生认清“庐山真面目”。基于此,笔者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并创生,课堂脉络如下:希望通过上述各环节的实施帮助学生完成本课三大主题(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的测量、大气压的应用)的学习,也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合作,感受发现和成功的欣喜;在学生茫无头绪时给他们以启迪,使学生擦出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豁然开朗”;更希望能够帮助学生达到内心澄明、视觉敞亮,滋生学习的力量和创造的愿望。主题一:大气压的存在情境化创生——感知大气压学生观看电影“碟中碟(一)”的片段,正反双方在高速火车的顶上展开生死对决,反方依靠手里两个圆形的盘子牢牢吸在车顶上,而徒手的正方却在生死线上飘摇,画面最后定格在“吸盘”上,50秒的视频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和渴望。一组演示实验实验一:瓶吞鸡蛋实验二:易拉罐被谁压扁了?操作化创生——感受大气压感受一:学生利用吸盘、注射器、测力计和水等器材设计实验,初步感受大气压的存在和“有力”。感受二:学生参与“马德堡半球”实验,深切感受大气压的存在和强大。本环节经过面与点的结合,学生亲身体验了大气压的存在,逐步领略了大气压的强大,一句“你们有什么渴望”自然而然的激起了学生迫切的需求:“大气压有多大?大气压与哪些因素有关?没有大气压会怎样(生活跟大气压情景化感知操作化感受问题化感悟心理化感叹生活化畅谈有什么关系)?”(笔者注:这些问题皆源自学生之口)主题二:大气压的测量问题化创生——感悟大气压回顾压强和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F/S,以此为出发点,要求学生利用课桌上的器材,设计测量大气压数值的方案。方案一:把吸盘吸在桌面上,用测力计拉,读出测力计的示数,测出吸盘的面积,带入公式p=F/S计算。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会发现和认识到下列问题:1.当吸盘与桌面脱离的瞬间读数,此时大气对吸盘的压力与拉力平衡。2.学生经尝试后发现吸盘不能与桌面脱离,因此需要更大量程的测力计。3.本方案中存在的缺陷:(1)当吸盘与桌面脱离的瞬间不容易读数(2)吸盘内还有少量空气,因此测量的结果不精确,测量值偏小。方案二:堵住注射器的注射孔,用测力计拉活塞,当活塞离开底部(或缓慢匀速运动)时读出示数,再测出活塞的横截面积,带入公式p=F/S计算。学生实验后得知:实验室中的测力计很难完成该项工作,主要原因仍然是量程的不足。然后尝试重新选择器材(横截面姐更小的注射器)进行试验,经过实际动手,测量出了大气压的数值。进一步讨论分析后得知:由于活塞与针筒之间存在摩擦;针筒前部有少量残留的空气,这些都将影响大气压的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观看录像(托里拆利试验录像),了解科学上精确测力大气压的方法,以及大气压的数值。通过托理拆利实验录相,学生获得如下认识:1.p大气=p水银=rgh=13.6×103kg/m3×9.8N/kg×0.76m=1.013×105Pa;2.无论玻璃管粗细还是竖直或倾斜,水银柱的高度都是不变的;3.1标准大气压=1.013×105Pa=76cm高水银柱的压强。此环节首先确立知识和能力的生成点——压强的计算公式(p=F/S),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和框架背景下,经历了设计方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生成新问题、转换思路、再发现和再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一步一步靠近目标的过程中,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锤炼。心理化创生——感叹大气压感叹一:观看录像,了解一标准大气压大约可以维持多高的水柱?感叹二:一个身体表面积为1.5m2的人,他身体表面受到大气的压力是多大这么大的压力相当于在他的身体表面上站了多少个质量为50kg的中学生?他为什么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