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课堂质疑习惯培养研究》成果报告宣汉县南坝镇第一中心小学课题组摘要:我校于2008年开始研究探索市级科研课题《农村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矫正研究》,并于2011年结题获得市级三等奖。研究表明:小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容易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缺失、水平降低、兴趣淡薄、思维懒惰、注意分散、情绪低落等一系列非认知因素产生,从而导致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降低。然而课堂质疑习惯培养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尤为重要,为此,我校继续深入研究《农村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矫正研究》课题的子课题——《农村小学生课堂质疑习惯的培养研究》。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而创新能力以“生疑、质疑、善疑、解疑”为核心,培养学生善于质疑、勇于探索、独立思考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创新能力、塑造合格人才的前提和重要保证。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敢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一个学生只有在不满足现成的答案时,他才会更深一步的探究;一个学生只有在探究中才能更深的感受到质疑学习的重要性。本课题旨在通过农村学校课堂教学研究,要求教师要把培养学生质疑学习作为创新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力求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观念,从而培养学生质疑学习、质疑论争能力,并在质疑中学会求异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在培养学生质疑习惯的各个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期望能为广大教育同行开展创新学习、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课堂质疑习惯培养一、关键词界定:质疑:质,证据;疑,疑问。利用证据,提出疑问,请人解答。《汉书.陈遵传》:“竦居贫,无宾客,时时好事者从之质疑问事,论道经书而已。”今亦指提出疑难问题。课堂质疑习惯:是指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分析,产生疑惑,并解决疑惑,从而形成的一种习惯。二、课题产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阶段学生应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过程,启发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独立思考,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使课堂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质疑是积极思考的表现,是创新精神的萌芽,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质疑。但如今,农村小学课堂仍沿袭的是一种简单的师问生答的授课模式,课堂中学生的思维完全跟着教师设计的思路走,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开拓性与创造性。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中然缺乏提问意识,提不出问题或不会提问题。我们也发现很多学生面对复杂信息时,迷茫、摸不着方面,这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劣势更明显。现阶段如何在课堂上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提高学习的时效性,已成为热点。作为学生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质疑”就变得尤为重要了。因此,深入调查研究农村小学生课堂质疑习惯差的原因,大力培养他们的质疑习惯,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新课程改革提倡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我们在研究中发现,现在的小学生在质疑能力上也存在很多问题。调查和资料查询,我们认为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应让学生在参与、经历学习知识发现、形成的探究过程中,提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在课堂中养成想问、敢问、会问、好问等质疑习惯,这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课题。为此,我校决定对《农村小学生课堂质疑习惯的培养》进行深入的课题研究,并旨在通过研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成长为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二)学生质疑习惯的研究现状调查分析南坝镇一小是一所农村乡镇中心小学,规模较大,学生人数较多。现有46个教学班,4000多名学生,镇外学生2200余人,镇内学生1800余人,其中非农户口为1000余人,农村户口近3000人,家长外出打工由长辈或亲戚看管的有2000多人。2010年4月,我们随机抽样5、6年级一共500多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