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苏轼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苏轼。2、识记生字,训练朗读诗词的能力。3、梳理词人情感变化。4、学习作者旷达的胸怀和积极、乐观面对生活的态度。子瞻“东坡居士”“苏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苏洵苏辙“三苏”《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朝代)人,字,号,世人称其为。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代表。之一.眉州(今四川眉山)人.他与他的父亲、弟弟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作品有、等写作背景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自求外放。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熙宁七年调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这首词作于熙宁九年。虽身处朝堂之外,仍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也期望重返汴京,此时心情也是万般复杂。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月从何时便有?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天上的宫殿,今夜又是何年。我想要乘御清风飘然而去,又恐那高处的琼楼玉宇,让我不胜寒意。翩然起舞,玩赏月下清影,这哪像是在人间。月光转过朱红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无眠的离人。内心不该有什么怨恨,可这月亮为什么偏在离别之时如此圆满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就难以周全。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共享这美好月光。译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1、化用李白《把酒问月》中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两句诗意。2、此处起笔便充满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1、“天上宫阙”是词人幻想出的“仙境”,暗写出了自己现实人生的失意。2、问月问年,反映词人对于“天上宫阙”的向往,为下文的“乘风归去”做铺垫。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1、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2、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忘情于现实。3、将既向往天宫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实际上是词人出世与入世之间的激烈矛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1、暗示月光的皎洁。2、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选择了入世,可看出对现世生活的热爱。3、内心苦闷无处排解,只能自己苦中作乐,可看出词人的乐观。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1、连用“转、低、照”三个动词,都表现了月亮的移动,暗示了夜已深沉。2、为何“无眠”?一是,因自己的人生际遇而郁愤。二是,因团圆之日不能和亲人在一起感到悲伤和郁闷,离情正浓。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1、反问的语气含着一丝遗憾,使得情感一起一落,细腻回肠。2、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同时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月无常,自古皆然。议论之中,以理遣情,此处情感又一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结尾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不仅看出词人积极的处世态度,更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全词的意境美在何处?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幻想,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小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望月写景怀人抒情想象虚写实写写作手法联想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中心思想这首词反映了词人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的“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悟:大家学了这首词后有什么感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