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新理念新追求新进步新课标新理念新追求新进步——新课标下实施高效美术课堂策略韩宏飚一、新美术课程标准解读(一)修订的背景2007年由教育部组织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组成立,随即对《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展开全国范围的调研工作。依据有关文件,参照教育部和修订组调研的结果与基层意见的反馈,经过数次修订,至2011年4月初完成《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l1年版)》终稿。2012年1月,教育部正式已经颁布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今年9月正式开始实施。1.实施2001课标(实验稿)过程中的变化:(1)美术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根本的转变,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2)美术教育质量有了大幅提高,美术教学质量趋于均衡;(3)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兴趣爱好得到了尊重;(4)美术课的教学方式更加生动、活泼,学生更爱上美术课了;(5)教师的教学手段更为丰富、多样;(6)教师学习新课标,研究新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已初步形成风气。2.实施2001课标(实验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美术教学方法上尚未把握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创造力培养之间的关系。(2)教学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目标的实现,时常存在贴标签式的简单化倾向,教育目标过于直、露,忽视一以贯之的潜移默化过程。(3)合作学习与探究式学习过于泛化,多有活动形式而缺少过程;自主学习缺少有效指导,常成为放任自流;师生间的对话、讨论,往往变成预设目标的问答,难以形成有效的平等交流。(4)教学中美术对其他学科的借鉴往往偏离美术本体,变异为其他学科的附属。(5)过于注重课堂教学形式,不问教学内容和课程类型,误认为凡是离开课桌动起来、气氛热闹的课就是一节好课。(6)滥用多媒体,使原本生动活泼的美术课程被局限在事先设定的操作程序之中。(7)课程评价原则运用失衡,廉价而又过滥的一味褒扬和肯定,使评价的激励效应贬值,课程评价未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二)修订的原则1.保持原有的基本理念和学习领域,以调整、充实和完善为主,不进行大的改动。2.以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教学实际作为修订工作的起点。3.追求国际水平与体现中国特色相结合。4.力争美术本体与教育功能相平衡。5.以科学理性的态度进行文本表述。6.追求文本精致,突出可理解性★这次课程标准修订,对于原来一些有益因素进行积极地传承或者延续。主要是以下几点:第一,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性;第二,从三个纬度来表述课程目标;第三,精选课程内容;第四,拓展学习方式,尤其是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第五,以评价来促进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的发展;第六,积极开发和利用美术课程资源。(三)主要修订部分1.突出美术学科特点★《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将美术课程的性质表述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采用理性与平和的表达方式3.明确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4.注意思想和表达的辩证性5.重新选择、组织“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容和递进关系6.厘清了“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递进关系7.调整文本结构并充实前言内容8.根据社会需求,渗透环境意识和生命意识9.增强了课程资源建议的硬度10.对本文作精致化处理★对美术课程性质的新界定。《标准(实验稿)》将美术课程标准定义为具有人文性质,而《标准(2011年版)》却开宗明义到“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美术课程愈发凸显了其“视觉性”因素,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美术教育的一个根本性特点,即“物质材料的依赖性”和“直观形象性”的特点。★课程的基本理念调整。《标准(2011年版)》指出了美术课程所要具备的四大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文化与生活、注重创新精神。其中“面向全体学生”是《标准(2011年版)》理念突出强调的一条。这是由基础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即“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它是一种面向大众的国民文化教育,而非专业的技术教育因此,这对学校美术教学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