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唐送别诗经典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唐送别诗一组《春夜别友人》陈子昂《送魏万之京》李颀《送友人》李白春夜别友人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卢延让在《苦吟》中写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古人创作诗歌大都精于炼字,你认为这首诗哪些字用得格外传神?总结“吐”“对”“吐”字,用了比拟的手法,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对”字,写出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两字写出了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惆怅无绪,于沉静中传达离情的沉重。第二联“离堂”把臂,伤“琴瑟”之分离;“别路”迢遥,恨“山川”之缭绕。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欷歔。“隐”没”“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耿耿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两字衬托出了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离情。“何”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一个“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总结这首诗中作者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应不温不火。“火”则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温”则缺乏蕴藉而情致不深。此诗写离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唐宋诗词鉴赏》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1、诗人在首联中勾勒了怎样的送别环境?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一联,是传诵既久的佳句,请结合全诗谈谈此二句在抒发情感方面的妙处。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孤蓬”借喻远行的朋友3、“萧萧马鸣”本是《诗经·小雅·车攻》中的诗句,“萧萧”指马的长鸣声。李白在化用此句时添一“班”字则翻出了新意,请结合作品谈谈新意所在。“班马”即离群之马,“萧萧班马鸣”意为一对即将分别的马儿发出眷恋的嘶鸣。诗人添一“班”字,寄情于物,巧妙点出了诗人与友人挥手告别之际频频致意,烘托出无限的缱绻情谊,可谓鬼斧神工。总结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唐诗鉴赏辞典》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1、这首诗是如何抒发离别之情的?①借景抒情:“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烘托了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②别后推想:颔联诗人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故人远行路上不堪听鸿雁、过云山的惆怅哀伤。颈联推想长安“关城寒气”“御苑砧急”既表达对友人的关怀,也暗含着岁月如流,时不我待之意。③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