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在资源便利的科技时代,一切就像在飞赶似得逼着人向前,连教育也成了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在教育制度的大环境下,让每个孩子都接受着同样标准的教育把他们快速地“制造”成合格化的人。我们自己也在接受着同样标准的指标,用着同样的规范来衡量,做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某些工作。这样的现实,想来不是社会的进步,而是社会的倒退。思考在和平的年代,我们可以再创造些什么,以什么样的心境去争取自己的生活,去开启孩子未来的生活,这种导向、方式及重要性对孩子的教育影响甚大。每个家长、每个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过程都极为重要,他们的言行及观念潜移默化地左右着孩子的思想,并将成为孩子重要的记忆。文中提到了一个孩子因为交不起学费,被老师责骂和鞭打,最后,带着三个弟妹,在爱河边跳了下去。而作者“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慢慢来”的用意在于等待,在于耐心,在于专注,在于不计得失。功利目的往往会混淆了事情的原本目标,孩子上学是求真、求实、求知,当学校这块净土都不真、不实了,孩子的是非观念也会跟着混淆起来。教育者的心态往往是居高临下的,这来源于教育的对象是思想和身体都弱小和未成熟的孩子,来源于社会赋予的职业角色位置,来源于教育环境的权威性需要等,所以带来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各方面条件的不对等感受。教育者为了达成理想的目标寻求快速有效的方法,被教育者们的千差万别造成了接受教育的速度有快有慢。一件件目标的达成结果固然体现了价值,但达成的过程和感受其实更为重要,因为每项目标都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能力,增强他们的感受度的。教育者的耐心和期许、行动和语言,会感染着孩子的思想,使他们也学着变得会欣赏别人,会鼓励别人,会理解别人。有耐心地做好一件事情,才会产生高效率地做好几件事情、更多的事情。如果只是贪图快而失去质量和方法,那么没有一件事情是落实到位的,因为我们在匆匆地来,所以没有什么是可以带走的。回忆自己的孩童时代,你就会理解孩子慢的理由,虽然已经淡去或者你的孩童时代要比某些孩子优秀,但并不意味着这个目前不优秀的孩子以后不会比现在的你更成功,更自在。人总会有得有失,不用自己的得去与别人的失去比较,那么生活才会美好地延续。学会把苛求当作错误,第一次只是演习,任何事情只要多来几遍,什么都可以学会,我们在失败中多滚爬两次,总会迎来那成功的一次。人类的快乐才是社会巨大的财富,社会压力无处不在的今天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