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数学本质提升数学素养数学是一门思想性、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要学好数学,对一个学生来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方法比结论更重要。而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则不能满足于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学生数学素养是一种综合素质,主要表现在观念、能力、语言、思维、心理等方面,包括数学意识、解决问题、数学推理、信息交流、数学心理素质五个部分数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因此数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不是靠一两节课的教学能实现的,而必须在长期的数学教育中坚持不懈的、多渠道、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之美,真正实现数学教育的价值。一、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和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学习的真正价值。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接触的大部分是规范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学生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是必要的。但让学生形成一种定势,似乎学习数学就是解决现成的数学问题,学生永远体会不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数学学习的真正价值所在,也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直观感知和分析理解。孩子们的兴趣有个共同的趋向,那就是倾向于与自己关系密切或熟悉的事物。因此,如果把发生在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纳入到课堂中来,都会引起其极大的兴趣,与其产生共鸣。那些抽象性很强的数学知识,如果借助于生活实际这个直观教具,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平均数这一节的教学,教学目标主要是初步认识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平均数的求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其中,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在引入新课时,我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期末考试结束后,我想比较一下两个班的学习成绩,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的情绪高涨,有的说比最高分,有的说比最低分,也有的说比分数总和,还有的说比平均分,等等多种分法。经过比较,大家发现,不论是比最高分、最低分,还是总分,都不够公平,在一定程度上,都不能代表全班同学的一般情况,只有比较平均分比较合理。从而,在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既渗透了平均数的概念,也领会了平均数的作用。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应当力求选择更有实践价值的内容,使学生学的生动活泼,既花时少,轻负担,又学得好,学得活,使学生在原有各自水平的基础上都能学到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积极向上的人格精神得到培养。还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实践中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自觉地用数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解释现象、分析问题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式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良好的数学意识。我们的小学生在面临各种问题时,特别是非数学问题时,怎样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其中的存在的数学现象并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数学意识很重要,数学意识其实是指能主动地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考虑问题或进行思维的习惯,也就是通常说的“数学头脑”。它包括: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统计观念、推理的意识等。对于小学生来说,从入学开始就须初步培养,刚开始要求能够用数和简单的图表刻画一些现实生活的简单现象,根据需要选择一些简单有用的信息并进行简单归类,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慢慢到学会用数和简单的图表刻画一些现实生活的简单现象,根据需要收集处理信息并做出猜想,解释结论的合理性,逐步形成较强的数学意识。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以下意识:遇到问题能够自觉地的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形成一种思维习惯;面对一些事物时,很快就能指出事物本质并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能利用已知的知识推断出与其有因果关系的新的知识的思维习惯,它是数学的严密逻辑性的反映。如课后习题:探索一个两位数乘11的规律,学生已能够通过计算比较得出积的特点,再举例验证、推广,不知不觉运用了归纳类推思想。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我们数学教育的目的。三、重视实践应用,引导学生在“做数学、用数学”中...